中國人是很喜歡講故事的,夏代之前的曆史沒有文字記載,後人依據的就是先輩口述的史料,它們保存在《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史記》、《韓非子》、《莊子》、《管子》、《商君書》、《淮南子》、《呂氏春秋》等著作中。無數生動的曆史事件被編成故事,口耳相傳。如果沒有“講故事”,過去很多生動的曆史早就幻作煙雲。更多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不是通過典籍,而是從長輩的講述中初涉中國曆史的。他們從大禹治水中找到了勤懇與執著,從勾踐臥薪嚐膽中找到了堅毅與智慧,從屈原投江中體味到愛國的赤誠,從昭君出塞中體味到奉獻的精神。破釜沉舟、望梅止渴、請君入甕、聞雞起舞、畫龍點睛、精忠報國……一個個精彩的曆史片斷早已成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成語。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患難中作“詩史”的杜甫、逆境中胸懷豁達的蘇軾、垂危時係念國土的陸遊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典範。
一般意義上的“故事”是可以虛構的,然而,曆史故事卻必須首先尊重曆史真實。也就是說,真實性是第一的,故事性是第二的,有價值的曆史故事,決不能以犧牲真實性為代價去片麵追求故事性。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要最大可能地做到兼備故事性與情節性,否則,無數鮮活的曆史就會像化石和標本一樣缺乏生氣。由於篇幅的限製,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曆史故事納入本書。這裏僅選取有代表性的一些篇章,盡量采用名家之作,時間跨度從先秦至清末,以求體現出民族曆史的精神風貌。
閱讀曆史故事時,要注意真實性與故事性的合理兼顧,隻有這樣,才能夠比較完美地把捉曆史的本來麵目。讀史,為的是能夠在這些曆史故事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我們切齒於秦檜、魏忠賢,我們也感泣於嶽飛、文天祥;老子、莊子使我們的思想閃光,唐詩宋詞使我們的性情升華。曆史可以使我們*、可以使我們崇高,在當今西方文化和日韓文化交錯湧動在中國土地之際,如何清醒地定位自我,如何珍視繼承祖國的曆史文化並使之別於他國超群逸倫,這是我們每一個學子讀史時應該思索的。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二〇〇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