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1 / 3)

“紅旗紡織廠”原來是濱河市的一個重頭企業,七十年代中期,廠建在盛產棉花的濱河市郊,它是這個市的主要稅收來源。廠領導及全體工人們,也曾幹得熱火朝天,成績斐然,廠名顯赫。

然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設備的老化,管理的滯後,又找不到較大的投資戶等等原因,工廠曾幾次停產,幾次又掙紮著恢複生產,最終還是改變不了破產的命。

李秀梅,十八歲進廠,從一個不起眼的農村姑娘,因為工作中能吃苦、肯鑽研、心靈手巧,她就如一朵春天的鮮花,越開越豔。她是紡織廠細紗車間的“技術能手"、“市三八紅旗手"、出席省的勞動模範。她人也長得漂亮而又端莊,被全廠職工譽為紅旗紡織廠的“廠花"。

李秀梅尊敬領導,愛廠如家,自己還能無私的幫助眾姐妹,創過技術難關,因而受到大家的關注。該廠也因為技術過硬,產量高,成為省級先進單位。李秀梅為廠裏出了力,爭了光,也為自己的人生爭光添彩,她入團、入黨,從一個普通工人當上小組長、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廠委委員等職。

機修車間的青年吳建國,是廠裏老職工吳振華的兒子,人長著一米八的個頭,四方大臉,非常魁梧,也是廠裏的先進工作者。他們在一次勞模會上相見、相識,經過近一年的戀愛,後又結了婚。公公、婆婆、丈夫他們全是廠裏的工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許多職工羨慕地說:“李秀梅的命好、運氣好。”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那日子過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真比蜜還甜。她就是這樣一路順風,一路光彩地走到了四十歲。

然而,命運這東西,即神秘又殘酷。時間的長河流到了1

995年,廠子倒閉了,她和丈夫及廠裏的兩千名工人都下崗了。公公雖然辦了退休手續,但廠裏沒有錢,幾個月發不出一分錢,婆婆退休在家,隻能為全家做個飯:一家五口人,沒有任何收入,怎麼辦怎麼活李秀梅傻眼了。

不過,李秀梅已不是從農村剛出來的那個羞澀、靦腆的小姑娘了。她經過時間、工作、處世的曆練,她已成為一個即充滿活力,又是一個成熟的女人,她和全家商量,麵對現實,為了全家的生存,應該幹點什麼。

公公說:“咱們都是國家工人,找找勞動部門,看怎麼辦"

丈夫煩躁地說:“眼下下崗的工人這麼多,找誰也是白找。"

婆婆出主意:“咱們家還有兩千元存款,咱們再找親戚借一些,上街擺個攤吧。”

丈夫反駁:“賣什麼呀賣菜賣水果那點錢還是留著吃飯吧。"

李秀梅說:“我原來當擋車工,憑得是接線頭快、準、牢的技術。現在電視上,報紙上都在說,各行各業都要加大科技含量,幹什麼要懂什麼技術,技術就是金錢。”

丈夫瞘了她一眼說:“你那接線頭的技術是不錯,現在上哪兒去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啦!”家庭會議因意見不一致而不了了之。

李秀梅感到光坐在家裏死吃,那不是辦法,但馬上又想不出個好辦法。她心悶得不行,就跑到街上遛達。轉來轉去轉到了一個縫紉店門外,見裏麵的人不少,大部分都是做衣服的,有一位大姐正在讓師傅量尺寸。店內有幾個年輕姑娘正在踏縫紉機。她就問後麵的一個女人:“大姐,街上服裝店裏衣服那麼多。怎麼這裏還有這麼多人做衣服"

那位女人說:“大妹子,一看就知道你是位不常出來做衣服的人。現在條件好了,就想多買上幾件衣服穿,我們女人都愛美嗎!可是成衣名牌買一、兩件還可以,要想多買幾件,有幾家能買的起少則幾百元一件,多則幾千元,大多數人還是買不起。買那些地攤貨,料子太差,做工又粗糙,尺寸也難合體。平時在布店裏看到自己喜歡的布料,在這些做工比較細致的縫紉店做,她們店雖小,但服務態度好,不但按你實際體型來量大小長短胖瘦尺寸,又是按你要求的式樣來裁剪,對我們大多數群眾來說,還是適合的。"

這位大姐的一席話,對李秀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啟示。她看到這位大姐熱情又懂行,就接著問:“大姐,辦一個這樣的店,要花不少錢吧"

“要不了多少錢,現在像四、五十歲的婦女,誰家沒有個縫紉機,沒有個電熨鬥,重要的是技術,好的服裝裁剪枝術!"

李秀梅在回家的路上,頭腦中想的總時裁剪技術,剪裁技術,怎麼才能學到裁剪技術呢

過去晚上看電視,她喜歡看那些卿卿我我,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然而,現在老找廣告看。有一天她看到濱河市電視台插播了一條這樣的廣告:“濱河市服裝學習培訓班,麵向全社會招生:軍人家屬、下崗職工、殘疾人員,隻收一半學費,學期兩個月,上期學不會的學員,可免費下期繼續學習。一期收取學費300元,生活費200元。”

李秀梅動心啦。

在全家吃飯的時候,她說:“爸、媽、建國,我在街上看到,別的行業都比較蕭條,隻有小小縫紉店內生意好,你們看,設備又不太貴重,顧客帶布料,縫紉店隻掙加工費。聽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裁剪技術。我想到濱河市服裝學習班學習學習,以後學成咱也開個服裝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