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武昌碰壁(2 / 2)

張之洞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曾將草稿給章太炎過目,章太炎見上篇裏麵有很多效忠清室的話,不願加以評論,隻說外篇翔實。張之洞聽後很不高興,因為內編是他這本書的立論根據。

當麵不評論,是講禮貌、留麵子。背地裏,章太炎對總督的主張頗有微詞。他日後記述道:

張之洞始為《勸學篇》,以激忠愛、摧橫議,就餘谘度。退則語人:“宙合皆含血,生於其洲而人偶其洲,生於其國而人偶其國,人之性然也。惟吾赤縣權輿,風、薑以來,近者五千祀,沐浴膏澤,淪浹精味久矣,稟性非異人。古之謨訓: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今二者不舉,徒以效忠征求氓庶。且烏桓遺裔,蹂躪吾族幾三百年,茹毛飲血,視民如雉兔。今九世之仇縱不能複,乃欲責其忠愛?忠愛則易耳,其俟諸革命以後。”聞者皆怒,辮發上指棟。

這些話,張之洞的幕僚聽了,都非常震驚。平時熱衷宣傳忠君思想的梁鼎芬和朱強甫,把章太炎的話報告給了張之洞。張之洞派人來問,章太炎毫不隱瞞,一一據理陳述。一次,梁鼎芬問章太炎:“有人說康有為想做皇帝,有這事嗎?”章太炎答道:“隻聽說他想當教主,沒有聽說他想做皇帝。其實一個人有帝王思想不足為怪,但想當教主,卻未免有點想入非非了。”在章太炎看來,想當帝王是很平常的事;而在梁鼎芬看來,真是大逆不道。他當即指責說:“我們生長在大清朝,受著它的恩惠,怎麼說出這樣悖逆的話!”他將這次談話的內容報告給張之洞,並說章太炎這人常有欺君犯上的言論,不能重用。

張之洞感到事情的嚴重,下了驅除章太炎的命令。他送給章太炎500元的盤纏,算是購買他研究《左傳》的稿子。但是,梁鼎芬不甘心,派人截住章太炎,將這筆錢扣下來了。

章太炎興衝衝地趕來武昌,卻隻停留了近一個月,失望而歸。在孤獨的旅途中,他寫了《艾如張》一詩,最後幾句是這樣的:

皇穹鑒黎庶,均平無九服,

顧我齊州產,寧能忘禹域?

擊磬一微秩,誌屈逃海濱。

商容馮馬徒,逝將除受辛。

懷哉殷周世,大澤寧無人?

“殷周世”當指殷周交替時的革命,而“大澤”,是陳勝、吳廣起事的地方。章太炎從幾次努力幾次都失敗的經驗中隱約地感覺到,也許革命是改變現實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