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餘孤塵揉了揉鼻子對楊帆問道:“你要不要去?”
“好啊!”楊帆一說去國術館,那激動的不成樣子了:“塵哥,我跟你說,其實我啊早就想去國術館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
華夏稱武為術(即國術),不稱“武道”,是因為“道”代表了包容一切的東西。就單單一個武功,沒有資格和道並稱,隻能稱之為術或者學,一門技術,一門學問。
華夏也稱武為藝,一則可以獨立出體育的範圍,一則可涵蓋技術、思想、文化,乃至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般人對國術都有誤解,認為國術單單就是武術,有的甚至戲稱為“舞術”,這是對國術最大的不解。
國術,所謂“國”,就是強國、強民!所謂“術”,就是技巧與藝術。練之,一可防身,二來可修身養性,這就是它的術。公孫大娘舞劍器,觀者動容;若是一套太極打將出來,飄逸瀟灑,張弛有度,剛柔相濟,陰陽相合,這豈不就是術與藝的結合嗎?
國術者,古今同義,國之術,修身之藝也!
關於國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隻殺敵,不表演的武術,就叫國術。
而國術也就是武術,主要門派有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崆峒等。
華夏武術的門類繁多,可以按地域、傳承與起源、技巧(套路)特點等方式進行分類與命名。
早期多把武術分為南、北兩大流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
內家以武當為宗,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
外家統稱少林,少林派不隻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
峨眉派的特點是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彙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係。
餘孤塵兩人走了近半個時辰來又到了:“博弘國術館!”
國術館由張博弘師兄所創,張博弘據說乃是少林俗家弟子,極為擅長少林棍法,詠春拳和太極。
餘孤塵每次來都要練上一個下午,風雨無阻,剛好今天是周五,下午沒有課,沒有請假就跑出來了。
餘孤塵和楊帆興致勃勃地走進國術館時,館內已經到了許多學員,這些學員,統一身著白色勁裝,赤腳,頭纏一根帶子,整齊地盤膝坐在潔淨的地毯上,聽張博弘授課。
張博弘大約三十多歲,身高適中,精壯有力,雙目有神,在學員麵前,來回走動:“你們,現在,隻是國術基礎班,進我國術館,首先,你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國術,我們國術館的目的又是什麼……”
二十多名學員,垂首而坐,安安靜靜地聽取張博弘的第一堂國術教程。
早來了一會兒的餘孤塵和楊帆,也站在了不遠處,開始了旁聽,在覺醒了自己的記憶之後,第一次,餘孤塵開始較為係統地接觸如今的武術界。
按照張博弘的說法。
國術,中國武術,國之術,修身之藝!
“國”,就是強國、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