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漢城《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折子戲一百出》是一本編選得很具特色、很有價值的書。編選者有明確的編選目的、編選標準和統一的構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湘劇是一個多聲腔的劇種,包括高腔、彈腔(南北路)、昆曲、低牌子、南羅腔等,這一百出折子戲,是從近七百出湘劇劇目中選出,具有代表性,既體現了湘劇的總體麵貌(如地方特色、藝術風格等),又體現著每個劇目的行當特征,是二者有機的統一。讀了這一百出折子戲,就可對湘劇有一個鮮明的總體認識,對於繼承發揚湘劇優秀傳統有很大的好處。這說明,編選者熟悉傳統,熟悉舞台,具有精確的審美眼光。
二、這一百出折子戲中,絕大部分是湘劇傳統劇目,也收入了一些從其他劇種移植、已經湘劇化、成為湘劇保留劇目的新傳統劇目,它們的數量雖不很大,但很重要,因為它豐富了一個劇種的上演劇目,促進了劇種與劇種之間的交流,推動了藝術的發展。在中國戲曲史上,無論過去和現在,這都是重要發展途徑之一。可惜我們對這種曆史經驗認識不足,或強調“創新”,把“原創性”提高到絕對的地步;或強調本劇種特色,拒絕借鑒和融合,以致流於“故步自封”的地步。《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折子戲一百出》把這部分“新傳統”劇目編入其中,也可以看做經驗、教訓的總結。
三、這一百出折子戲,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都慎重地經過不同程度的整理、修飾、校勘,這是必要的,提高了劇目的文學性、戲劇性,拉近了與現代觀眾的距離。這樣做與原封不動保存傳統劇本的原貌並不矛盾,保存原貌的任務可以由各類傳統劇目彙編去做,而這些折子戲是活在舞台上,活在群眾中,隨著時代發展而存在著的。
四、《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折子戲一百出》的整體結構統一而簡明,每一個劇目由“題解”、“正文”、“注釋”三個部分組成,“正文”前有“題解”,“正文”後有“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劇本,把握重點。其中對名老藝人、藝術家的表演藝術的介紹最有價值,特別是對演員的創造、發展更具有啟迪作用。重視演員的表演藝術是對戲曲藝術規律的最根本的認識,也是當前戲曲劇目創作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折子戲一百出》的編選者在這方麵花費大量勞動和心血,是極有針對性、現實性的。
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者有用,對於編劇、導演、演員等創作人員也很有借鑒價值,實在值得一讀。
是為序。
2008年12月於北京
郭漢城:著名戲劇理論家,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原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劇通論》主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