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炎
【病案1】 覃某某,男,62歲。
初診:患者患慢性咳嗽十餘年,反複發作,冬季加劇,近幾天來,因天氣變化大,冷暖失調,咳喘複發,咳白色泡沫痰,強迫體位,稍動則氣喘促。證見體肥色白,痰喘聲如曳鋸,夜不得臥,咯大量白沫痰,口唇紫紺,胸中窒悶,脈滑,舌質淡,舌苔白膩。久病肺、脾、腎俱虛,痰濁交搏,肅降失司,方用溫化痰飲,止咳平喘。
【處方】 麻黃6克 細辛6克 半夏10克 幹薑3克 甘草6克 白芍10克 五味子6克 蘇子10克 銀杏10克 川貝母10克 桑白皮10克 附子6克 陳皮10克 茯苓12克 水煎服,3劑。
二診:用溫化痰飲之劑後,咳喘漸平,咯痰量亦減,脈細滑,苔白膩,宗前方增減,於上方加瓜蔞皮10克 、桂枝6克 、前胡10克 ,去桑白皮。
三診:精神好轉,口唇紅潤,說明血液循環改善,能在室外活動,體力逐漸恢複,方用培土生金,以固其本。
【處方】 麻黃6克 附子10克 桂枝6克 五味子6克 幹薑6克 細辛3克 白芍10克 西洋參10克 白術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上方服6劑而愈。
【按】 《金匱要略》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病若按西醫消炎方法指導中醫用藥,投以清熱解毒之品,勢必造成謬誤,故臨床用麻黃、細辛、半夏、附子溫陽散寒,溫肺化飲,乃仲景小青龍湯,化飲解表,相得益彰,臨床上可視其症狀靈活加減。
【病案2】 劉某某,男,58歲,農民。
初診:患喘息性氣管炎多年,哮喘如水雞聲,咳痰不易咯出,氣逆衝上,聲如曳鋸。坐臥不寧,俯首向前,呼吸勻,但感困難,張口抬肩,每日夜間較盛,痰多黏膩難咯,苔厚膩,脈滑實。
【處方】 麻黃6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炒枳殼10克 前胡10克 款冬花10克 紫菀10克 半夏10克 紅棗10克 茯苓10克 蘇子10克 陳皮10克 全瓜蔞10克 五味子6克 鮮生薑三片為引。
二診:服上方3劑,通過溫化痰飲,咳喘較平,痰易咯出,呼吸均勻,脈滑,苔薄白。
【處方】 蛤蚧一對(酥炙)紅參60克 川貝母60克 炒知母60克 桑白皮60克 桔梗60克 前胡60克 款冬花60克 杏仁60克 甘草60克 茯苓60克 陳皮60克 黨參60克 白條參60克 半夏60克 蘇子60克。
【用法】 上藥除蛤蚧炙酥外,餘藥炒焦,合研極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飯前服,至症狀完全控製停藥。隨訪3年內未見複發。
【病案3】 劉某某,男,48歲,家住四川奉節縣新明區,診見麵紅目赤,痰少,咳嗽劇烈,咽幹胸脅痛,苔薄黃而幹,脈弦,治以清肝護肺。
【處方】 柴胡6克 黃芩10克 丹皮10克 梔子10克
木蝴蝶6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蛤粉10克 全瓜蔞10克 桔梗10克 桑白皮10克 龍膽草6克。本病乃肝經氣火循經上逆致咳,目赤多為必見之症,因肝開竅於目,又伴頭痛眩暈,額脹耳鳴,麵部烘熱,故方中加入苦寒瀉火之品,如龍膽草、梔子、黃芩等瀉木寧金,邪熱蘊肺,涼以清之,甘以潤之。
【體會】 氣管炎患者如用過激素,在按上述辨證用藥中,療效較差。如未用過激素者,療效較好,一般服用3劑,其哮喘當全平。對有些新發輕症,服藥3~4劑後,即未再發,如久病重症服藥後哮喘雖平,但以後仍然複發,可堅持服用蛤蚧散,病勢有可能逐漸減輕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