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人類“煮海”的後果和廢物橫流滄海(1 / 3)

在我國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廣東潮州有位書生姓張名羽,字伯騰。張羽早年父母雙亡,也曾飽讀詩書,隻因功名未遂,遊學到東海邊的石佛寺。

一天夜晚,張羽心情不寧,拿起七弦琴輕輕撫彈起來,不料悠揚的琴聲吸引了路過這裏的東海龍王的三公主瓊蓮。兩人一見鍾情,願結百年之好。

但是東海龍王執意不答應這門親事。張羽便帶著好心的道姑贈與的銀鍋、金錢和鐵勺來到沙門島。他揀了三塊石頭,支起了鍋,用鐵勺舀了一鍋海水,又把金錢放進鍋裏,然後點起了火。

鍋裏冒出了熱氣,海麵也變得蒸汽騰騰。

鍋裏的水咕嘟咕嘟地開了,海裏的水也像開了鍋似的,直冒泡。

鍋裏的水熬幹了一分,海水也落下了十丈。

海水一翻滾,龍王的水晶宮裏熱得受不住了。龍王無奈隻好允應這門親事。

海麵又重歸平靜,水晶宮裏也恢複了正常……

如果說張羽“煮海”隻是把東海龍宮擾得雞犬不寧,那麼張羽的後代“煮海”卻給世界許多地區的海洋造成了危害。這些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張羽後代們當然不會沿襲老祖宗的辦法,他們把大量加熱過的水排到大海裏,使海洋患上了“熱汙染症”。

環境科學家對海洋熱汙染定義為“熱廢水對海洋的有害影響”。一般認為,長期將超過周圍海水正常水溫4度以上(有人認為是7─8度)的熱水排到海洋裏就會產生熱汙染。

熱廢水來源於工業冷卻水,其中尤以電力工業為主。其次還有冶金、化工、石油、造紙和機械工業。一般以煤或石油為燃料的熱電廠,隻有三分之一的熱量轉變為電能,其餘則排入大氣或被冷卻水帶走。原子能發電廠幾乎全部的廢熱都進入冷卻水,約占總熱量的四分之三。每生產1度電大約排出5016千焦的熱量。1980年僅美國發電排出的廢熱,每天就有1045億千焦,足以把3200萬立方米的水升溫5.5度。目前,原子能發電站的發電能力一般為200─400萬立方米的水升高溫度5.5度。而一座30萬千瓦的常規電站每小時要排出61萬立方米的水量,水溫要比抽取時平均高出9度。1985年,日本全國的火力發電站每秒抽取冷卻水4─5立方米,原子能發電廠每秒抽取6─7立方米,以70%的運轉率計算,日本每秒鍾將有6500立方米的冷卻水排海。其水量之大,相當於日本一條較大的河流——利根川年平均徑流量的21倍。

美國有85%的冷卻水是電力工業排出的。1980年排出的水量是美國所有河流總徑流量的五分之一。要知道,僅僅是一條密西西比河的流量就高達每秒18萬立方米,可見電力工業排出的水量之巨大。二次大戰後,世界發電量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預計到本世紀末,還將翻一番。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擔心熱汙染可能成為未來威脅最大的一類海洋汙染。

大量的熱廢水流到海洋裏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我們隻要看一看美國邁阿密附近的一座發電廠造成的環境影響就可以了解一斑。該電廠名叫“火雞角電廠”,建於1967年,有一個432兆瓦的發電機組,每分鍾向附近的水深隻有1─2米的比斯坎灣排放2000多立方米的冷卻水。排水口的水溫比灣內正常海水高5─6度,大約有10─12公頃水域的表層水溫升高4─5度,60公頃的表層水溫升高3─4度,整個升溫的海區麵積超過900公頃。結果在升溫4度以上的海域,所有的動物幾乎全部絕跡,以往常見的綠藻、紅藻和褐藻等植物全部消失,揮欣堵淘嫜仍然生長。在升溫3─4度的海區,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大減少,即使在溫度升高不超過2度的海區,動植物的組成也和正常情況下不同了。在整個升溫區,每逢夏季,就有大批幼蝦和幼蟹死亡。

由此可見,熱廢水對海洋的影響主要是使海水的溫度升高。那麼,水溫升高又有什麼害處呢?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水溫是對海洋生態係統平衡和各類海洋生物活動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它對生物受精卵的成熟,胚胎的發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洄遊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在自然條件下,海洋水溫的變化幅度要比陸地環境和淡水小得多,因此海洋生物對溫度變化的忍受程度也較差。海洋受到熱汙染後,原來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海洋生物的生理機能遭到損害。

習慣於在正常水溫下生活的海洋生物,在水溫升高後,有的“逃”走了,有的來不及逃避而死亡。尤其是在熱帶地區,夏季那怕隻有0.5度溫差的熱廢水長期大量排入,也可能危及生物。例如,在美國普吉特海峽和華盛頓州沿岸,夏季熱廢水使水溫升高0.5度,結果引起了有毒浮遊植物大量繁殖,有時甚至造成赤潮的發生。

許多魚類都有洄遊的習性,而洄遊時間和路線是魚類根據水溫的季節變化確定的。一旦水溫因熱廢水的排入而升高,就會使魚類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路線上洄遊,這樣就到達不了預定的目的地,因而傳統漁場就會被破壞,甚至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