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教材“磨”了8年。
1999年,承所長杜作潤教授錯愛,讓我擔綱“高等教育管理學”課。當時真是“膽大包天”,跨進高等教育研究門檻不到一年,從來沒有學過高等教育管理學,有關的書也沒讀過幾本。無知乃無畏,仗著從事過幾年院、係行政管理工作的“經驗”,就這麼上了講台。我開誠布公地對研究生們說,我也沒有學過,我們一道來學習。幸好98級的研究生很善良,願意和我一道摸索。他們是:王憲平、劉莉、徐玲芳、趙雲良、小柳佐賀子。
不久,這門課的教材編寫列入了香港孔安道紀念金有限公司的捐助項目,後來又被複旦大學研究生院列入重點課程建設計劃。我要誠摯地感謝孔憲明先生,他惠顧教育事業的熱忱讓我不敢懈怠。我要感謝廖文武教授,沒有他的促進,就不會有“重點”的壓力。
這部教材編寫,是一個不斷學習、研究的過程。我要感謝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們,是他們的積極參與,使我獲得許多靈感,真切地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快樂。這裏要特別感謝幾位研究生,他們曾經和我一起討論並撰寫了部分章節的初稿,他們是:王婷(第五章第一節)、蔣萊(第四章第二節)、史雯婷(第六章第二節)、代林利(第七章)、朱照定(第二章)、魏芬(第九章第六節)。
同仁和朋友的幫助,是我能夠堅持下來的動力。杜作潤教授、林榮日博士,經常和我展開討論,並對書稿的修改提出了寶貴意見。我要衷心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劉莉莉博士,她在臨盆前夕,還在幫助撰寫“經營管理”一章,稿子內容十分豐富,隻可惜受篇幅限製,不得不壓縮了許多。我還要感謝複旦大學出版社林琳編輯,她的建議使本教材增色不少。
“高等教育管理學”課已經講了8輪,書稿也至少改了8次。越到後來,越是感到戰戰兢兢,越改越感到拿不出手。杜作潤教授和廖文武教授的一再催促,使我不能再拖延了,但願它不至於太讓人失望。
“8年”在我的生命曆程中好像有特別的意義。“文革”期間在建設兵團農場幹了8年。從1977年參加高考到1984年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正好8個年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教了8年古代漢語,再一次走進考場,以圓博士之夢。到複旦大學工作8年,我寫成了這部書稿。今天是我53歲的生日,想想一個又一個8年,腦海裏不時浮現出父母、兄弟的麵龐,胸中屢屢蕩漾起妻子、女兒的溫情,他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們的情意都化為了我的精神而融進了這本教材。
離退休還有整8個年頭,下一份“答卷”正等待我去書寫。
熊慶年
2007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