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興起的“綜合格鬥賽”(mixed martial arts)拳賽,我一度非常著迷。
這兒有必要解釋一下:“綜合格鬥賽”的前身,是巴西一種名為“vale tudo”的比賽,翻譯過來就是“anything goes”,“什麼都可以用”的意思,指在最低限度的規則限製之下格鬥,拳手要具有站立能拳打腳踢肘膝摔投,躺地亦能壓製糾纏擒鎖毆擊的全麵戰力。換言之就是在最自由(也可說最殘酷)的擂台上,決出真正最強的武者和流派。
——當然,到了後來演變成“綜合格鬥賽”,已經加入很多安全規則,現已成為一種規範而係統化的搏擊競技。
我最愛看的是日本的“pride fc”格鬥賽。這比賽因為規模大觀眾多,網羅當時世界各國的頂尖高手,加上日本人的製作特別懂得營造氣氛,每次有重要賽事時,我都深深感受到那種“我正在看著世界上最強的男人們比試”的感覺。今天“pride fc”已經停辦了,但直到現在,每次用mp3聽到比賽開場曲那“砰!砰!砰砰!”的鼓聲時,都有些心跳加速。
“pride fc”每年有“grand prix”總決賽,以多輪淘汰賽事,決出當年的世界第一強者。這比賽有一個非常簡單又震撼的宣傳句:“1/6 000 000 000”。
六十億分之一,意思當然是說:全世界六十億人,冠軍隻有一個。
用這個方式來表達“天下無敵”的概念,多麼令人印象深刻。
寫作,當然有很辛苦/苦惱的時候,但大體上對我來說還是一件樂事。而寫這部《武道狂之詩》,更感覺到過去不曾有的快樂。
過去多寫悲劇,例如《殺禪》。那感覺,就像不斷雕刻一塊巨大的石頭,直到要把它削得一點都不剩,隻餘下一股空虛的歎息。老實說,有些時候,寫得自己都有輕微的情緒沉鬱。
然而這部《武道狂之詩》,正好相反。
故事主線雖然是講“複仇”,但是書裏我更著重去寫的,是武者那不屈的魂魄。當揮筆時,感覺像生起一股奮發向上的正能量,不斷提振著我的精神。
我非常希望,這股火熱的能量,也能夠透過文字感染到各位讀友。
尤其是在今年,大家這麼艱難的年頭。
關於書中講述“太極拳”的創立說法,有必要略為解釋一下。
現實中“太極拳”的始創源流,直到目前還有很大爭議。相關的說法一直甚多,單是我手上一本民國時期出版的《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著),裏麵就列有多個版本,包括唐代許宣平、唐代李道子、梁代程靈洗、殷利亨等等所傳,又或是元末張三豐創拳等多種說法。
不同版本,甚至往往出現同名人物,年代卻相隔了幾百年,比如張三豐,有說是元末明初人,另一版本又說他活在宋徽宗時代;寫《太極拳論》的王宗嶽,一時是元朝人,一時又是明朝人……比較能夠肯定確實無誤的,隻是清代楊露蟬學河南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再衍生近代多個“太極拳”流派這段曆史。
我寫這本書,雖然著力找了很多真實的數據,但畢竟它仍然隻是一部小說,目的不在於考究。關於武當派和“太極拳”源流的設定與描寫,自然是以故事情節為先。我取用“武當派張三豐祖師創太極”這個說法,不免有少許是根據武俠小說經典的傳統,但更主要還是創作上的考慮。各位武術曆史研究者,不要找我來開刀。
此外我在這部書裏,寫了許多真實存在的武林門派(以後還會寫更多)。武俠小說寫江湖恩怨和鬥爭,書中出現的各門派,自然有高低正邪的分別,亦都是為了情節所需,並無刻意抬高或貶損現實裏哪一派武術的意圖。這種借用,其實絕大多數的武俠小說都不可能避免。希望各位相關武林人士,讀了後多多包涵。
本卷成書之後不久,傳來武俠前輩巨人梁羽生逝世的消息。我雖不算梁老的書迷,但他無疑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風氣之先,我們所有後來的,都要向他說一句感謝。
特此向梁老致敬。
在卷一的後記裏,我竟忘了向一位最重要的人物致敬。
他應該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武道狂”。
他留下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包括這部《武道狂之詩》的創作概念。
除了他,還有誰?
我們的已故偉大武術家,李小龍先生。
喬靖夫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