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傷心問東亞海權”(1 / 3)

1.甲午年的大悲劇

19世紀,是西方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勢力浩蕩東來的一個曆史世紀。在這一陣又一陣的殖民狂潮席卷過後,陷入泥濘深潭的東方各國相繼開始了各自不盡相同的艱難跋涉。

就在古老中國屢遭狂潮之後於海軍海防緩緩有所作為的時候,同樣與世隔絕的東瀛島國日本在經受了同樣的狂潮侵襲之後,卻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迅捷地開始了更大的振作。明治天皇大力倡導全方位的深刻社會變革,使大和民族迅速國富兵強,踏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與日本隔一海而相望的遼闊神州大地,成為這個島國對外侵略擴張的一大重要目標。從而著大力購造戰艦,擴建海軍。中法戰爭後,當清政府下決心大力擴建海上武裝力量時,不甘落後於中國的島國政府立即發行海軍公債,向社會廣集資金以實施第一期擴軍計劃。隨著中國北洋海軍的不斷擴充,日本天皇率先向海軍捐賜款項,開始實施第三期擴軍計劃。90年代之後,就在中國的統治者對頗具規模的海軍海防深感信賴與欣慰而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海軍仍以不減的勢頭繼續發展擴充。9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已與中國海軍旗鼓相當,成為雄視東亞海權的一支強大力量。隨著時日的推移,東亞這兩個黃色種族的海上爭鋒在所難免,指日可待。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磨刀霍霍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終於尋覓到了難逢的時機,處心積慮地慫恿清朝政府派軍隊赴藩屬國朝鮮幫助平定局勢,以便乘勢製造事端挑起對華戰爭。7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中部的豐島海域不宣而戰,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偷襲了中國赴朝運兵船隊的艦船,公然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對華戰爭。

1894年爆發的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場非常典型的“海軍製勝”戰爭。交戰雙方隔海相望的地理態勢,決定了海軍在戰爭中至關重要的地位。策動這場戰爭的日軍大本營的“作戰大方針”是:以陸軍主力在中國渤海灣內擇地登陸,在“直隸(今河北省)平原與中國野戰師決戰”,然後進攻北京,迅即迫成城下之盟。

但日軍大本營認為“中國有優勢和海軍”,因此陸軍主力“決戰的結局首先取決於海戰的勝敗”,即取決於日本海軍能否首先在海上戰場殲滅中國北洋海軍,奪取黃海與渤海的製海權,從而保證其陸軍主力在渤海灣內安全登陸。日軍大本營還就中日海軍交戰,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擬定出三套具體作戰預案:①如果日本海軍在海戰中獲勝,則立即將陸軍主力輸送至渤海灣內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②若海戰不分勝負,中日雙方均不能掌握製海權,則用陸軍主力確保對朝鮮的侵占;③如果海戰失敗,中國海軍掌握了製海權並威及日本本土,則將陸軍主力留守本土,以防清軍反攻。由此可見,在海上戰場的角逐中,中日海軍對黃海與渤海製海權的爭奪,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全局,對於交戰雙方都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

戰爭自豐島海戰打響後,日本陸軍在朝鮮半島發起強大的北進攻勢,駐朝清軍節節北退,清政府決定向朝鮮增派援兵。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命統率其主力艦艇編隊護運陸軍增援部隊至鴨綠江口登陸。次日,北洋海軍在返航途經黃海北部大鹿島西南海域時,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相遭遇,這兩支亞洲最強大的實力相近的海軍艦隊進行了曆時5小時之久的海上鏖戰,這就是世界海戰史上馳名的“黃海大海戰”。

9月17日晨8時,乘坐運兵船赴朝增援的清朝陸軍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完畢。上午10時30分,北洋海軍正準備起錨返航,“定遠”艦上一名水師學堂實習生突然發現西南方向的海域上空隱約飄動黑煙,海天之際隨即漸漸出現一支龐大的艦隊。“發現敵艦!”一時間警報大作,北洋海軍立即起錨迎敵。一開始,北洋海軍主力編隊的10艘軍艦列作五疊雁行小隊陣向日艦接近;在接敵過程中,北洋海軍改列為雁行陣(橫隊)。由於種種因素,北洋海軍擊敵時的陣形未成為整齊劃一的橫隊。戰鬥打響前,提督丁汝昌訓令全隊:“(一)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二)始終以艦首向敵,借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三)諸艦務於可能範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日本聯合艦隊的12艘軍艦分列為兩個戰術分隊,以航速較高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等4艦作為第一遊擊隊以充尖刀之用,,其餘8艦作為本隊以單列縱隊在第一遊擊隊後方魚貫跟進。海麵上風平浪靜,死一般地沉寂,隻有兩支艦隊上空滾滾的黑煙在無聲地升起,一場可怕的大激戰迫在眉睫。

在雙方艦隊相距1.2萬米時,日本艦隊稍稍向左變換航向,向北洋海軍橫隊的右翼逼近。中午12時50分,在相距5000餘米時,北洋海軍旗艦“定遠”305毫米口徑的前主炮一聲怒吼,打破了交戰前的沉寂,其餘各艦亦相繼開炮射擊,戰鬥就這樣打響了。

海戰剛一打響,“定遠”艦發炮就震塌了飛橋,正在飛橋上指揮戰鬥的提督丁汝昌墜落甲板上而被摔傷,他坐在甲板以鼓舞士氣。由劉步蟾代為指揮作戰。不久,“定遠”艦信旗裝置被日艦炮火擊毀,北洋海軍失去了統一的戰場指揮。而日軍第一遊擊隊則高速撲向北洋海軍右翼的弱艦“超勇”和“揚威”,將該二艦擊沉。日軍艦隊的兩個戰術分隊分別向左後、右後方向轉向,對北洋海軍實施穿插包抄,使北洋海軍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勢之中。

在激戰中,北洋海軍“致遠”艦多處中彈受傷,艦身傾斜,彈藥將盡,管帶鄧世昌見日艦“吉野”張牙舞爪十分猖狂,斷然下令“致遠”開足馬力,準備用艦首的衝角撞擊“吉野”,與之同歸於盡。“吉野”急忙規避逃竄,並發射魚雷自衛。“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中,鍋爐大爆炸,艦體破裂下沉。鄧世昌墜入海中,水兵們用救生圈前來援救,他平時養的愛犬也遊至其身邊,口銜其臂奮力相救。但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捺犬首於水中,自己也沉入波濤之下,壯烈殉國,該艦250餘官兵亦一同犧牲。“經遠”艦也多處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誓死拚戰,亦不幸中彈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