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文明的源頭
水,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
人類四大發明的發祥維係於水。
君不見,古埃及的金字塔流連在尼羅河畔;巴比倫、亞述帝國稱雄於兩河流域;釋加牟尼“涅?”在印度河、恒河岸邊;而華夏宏偉長城的哺育者,是滔滔不絕的黃河……
在數千年漫長悠遠的歲月,人類從江河中汲水,以飲用,以灌溉,從而繁衍、生息。人類從本能的需要上認識了水。
相傳尼羅河是第一條發展起航運的河流。6000年前,河上已經揚起了風帆。從此,水便有了另外一種功能——充當人類“流動的馬路”。人類利用水進行交通運輸,進行遠距離的貿易,從而帶來文化的交流,觀念的更新……。當江河上蕩起木舟到達彼岸的時候,人類對水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彼岸。
公元前3000年,東地中海中也四處泛起了比布爾的“Ⅴ”形底獨木舟。然而,他們利用的卻是另外一種“水”,一種人們不能飲用的藍水,它叫海洋。
最初的海上泛舟與河上揚帆似乎並無多少區別,以至荷馬時代的地理學家將海洋稱為“海洋河流”。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的社會生產力,使人類藍色文明的搖籃,必須選擇在自然條件與河流大同小異的海洋上。地中海以它無可比擬的條件“中標”。
地中海是一個歐、亞、非大陸三麵環抱的內海,海岸線彎曲流暢,島嶼星羅棋布,氣候溫濕,浪靜風平,數個伸入海中央的半島形成相應的海灣水域。在這沿海航行恰如沿江一般;漂洋過海,亦同跨江渡河——一個“理想的航海學校”,引三大洲的“學生”在此學藝、競技。然而,它的第一個優秀的“學生”並不產生於西方,而是出自一個幾乎失之傳人的西亞城邦國家腓尼基。
古代腓尼基的疆域大體上相當於現代的黎巴嫩而略大,位於地中海東岸海陸交通要衝的狹長地帶,北接小亞西亞,南臨巴勒斯坦,東以黎巴嫩山為界。公元前30世紀末,開始出現腓尼基人的奴隸製城邦國家。腓尼基人有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又是一個商業意識強烈的民族。它地處埃及和巴比倫兩個古文明強國之間,也便成了兩國的中間商。長於航海,使它與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地中海北岸的南歐國家,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係。腓尼基人駕船經營木材、橄欖油、染料、酒和玻璃製品。這些腓尼基“紅臉漢子”,可不是什麼“劣等民族”,相反,他們倍受推崇。他們的富有、他們強悍,使許多地中海沿岸國家臣服。腓尼基人受埃及、兩河流域文明的啟發創造了字母文字,浮海傳至希臘,被改造成更為完備的希臘字母係統,進而成為現代歐洲各國文字的祖先。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經世流傳的故事。
腓尼基王阿革諾耳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名叫歐羅巴。一天,天神給她一個奇異的夢:兩塊大陸——亞細亞及其對麵的大陸——變成兩個婦人正鬥爭著要占有她。其中,那個溫和而又熱情的婦人亞細亞說,這個可愛的孩子歐羅巴是她誕生並養育的。而另一個婦人卻象偷一件寶物一樣地抱著她,要把她給持盾的萬神之王宙斯。後來,歐羅巴真的誤上宙斯變成的牡牛,牡牛馱著她走出草原。步近海岸,跳入海中,來到克瑞忒島,做了宙斯的人間妻子。從此,收容她的那塊大陸用她的名字“歐羅巴”命名。
哦,多麼動人的傳說!如此不朽的傑作!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藝術本身,而且在於它藝術地再現了它的那個時代,那個後人永遠無法涉足的社會存在。在這裏,腓尼基、歐羅巴、亞細亞的擬人表現,將地中海沿岸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影響的邏輯演繹得如此生動,如此珍貴得不可多得!
啊,地中海,一池博大精深的藍水,融進了三大洲的河流,也融進了三大洲的文化。它敞開坦蕩的胸懷,擁抱一切利用、開發它的人類。其中,聰慧能幹的古希臘人,摘取了藍色文明的王冠。
古希臘的藍色文明最初也離不開江河之水。君不見,先知先覺的普羅米修斯撮起泥土,用河水潤濕,塑造了人……是的,大地是人類共同的母親,江河是母親溫馨的乳汁,孩提時代的人類,誰能不仰仗她、依戀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