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彼得大帝的“兩隻手”(一)(1 / 2)

一、俄國需要出海口

應當說,瓦爾代丘陵是俄羅斯的母親,因為它是除頓河以外俄國歐洲部分的主要河流——伏爾加河、第聶伯河、涅瓦河、德維納河的源頭。公元6─9世紀,東斯拉夫民族在第聶伯河以東,頓河上遊以西,北起伊爾門湖,南至基輔的東歐平原上,建立了基輔羅斯大公國。此後便不斷向瓦爾代丘陵擁抱著的“子孫”河流流域發展。15世紀,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形成。

俄羅斯的內陸水域極其豐富,流經歐亞兩洲的河流成為兩大洲民族交往的紐帶。在中世紀,俄羅斯並不怎麼感到自己的落後。他們有著發達的水運事業。夏季,河流裏穿梭著絡繹不絕的木船、駁船。冬季,封凍的河流上奔馳著運輸的雪橇。他們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發展方式。一個形成較晚的、封閉的內陸國家,按照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農業與畜牧業分離,農業與手工業分離,農業、手工業與商業分離——緩慢地前進著、發展著。

俄羅斯的內陸河流是四通八達的,它將裏海、黑海、波羅的海及北冰洋聯成一氣。俄羅斯民族繼承著古斯拉夫民族海洋活動的遺產,逐漸認識了海洋,開始了與海外民族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時也逐漸產生了奪取出海口,向海外發展的強烈願望。

16世紀中葉,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加冕後稱沙皇。他懊惱地發現,祖業留給他的隻有通向白海的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個出海口,這使他的俄國與西歐的臨海諸國的發展已差距甚遠。俄國不能生產鐵,不會造槍炮,不能造大的海船,也織不了呢絨。而這些都被西歐國家驕傲地壟斷著。伊凡雷帝決心向海洋發展。他首先開放阿爾漢格爾斯克港與英國通商,繼而對所有西歐國家開放。他聘請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先進國家的工匠幫助自己國家發展造船等行業的生產,傳授先進的技術。他沿伏爾加河向南攻克了阿斯特拉罕,為俄國獲得了第二個通向裏海的出海口。然而,在波羅的海、黑海,伊凡雷帝的努力均遭挫敗。

伊凡雷帝以後的100年,俄國向西擴張尋找出海口的活動進展緩慢,而其對東方的擴張卻勢如破竹。它征服了伏爾加河流域,把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那河流域的整個西伯利亞地區並入其版圖,又將擴張前鋒推進到中國的黑龍江流域。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沙俄割占了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至海以西一線的土地,控製了鄂霍次克海口。到17世紀末,俄國已有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廣袤領土。

1695年,當彼得一世登上至高無上的沙皇寶座之時,他並不覺得有任何值得自我滿足的愉悅。他的國家盡管領土可觀,卻基本等於沒有可供貿易的海港口岸。裏海的貿易權,已被土耳其人和韃靼人徹底剝奪,黑海與波羅的海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貿易活動,也被排擠得幹幹淨淨,此刻俄國雖然還算兩麵臨海,但由於白海前出北冰洋,氣候寒冷,一年有9個月的封凍期。而且阿爾漢格爾斯克港不但遠離俄國經濟中心,還要繞道才能到達西歐諸國,比通過波羅的海到達西歐的路程遠一倍。東部的鄂霍次克入海口,由於地處未開發的遠東,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也基本沒有經濟價值。俄國仍舊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仍舊被野蠻、貧窮和落後的陰影籠罩著。鐵、槍炮、呢絨等工業產品的進口,木材、毛皮等土產和農產品的出口,都要仰承西歐奸商的鼻息。偌大的帝國在這些靠泛海貿易發財的“小店主國家”麵前,似乎有些自慚形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