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撥有了準備的敵人會像人類一樣先向星際之門投入大型殺傷性武器麼?
如果在一個開闊的空間與優勢兵力的敵人作戰,人類依舊沒有取勝的可能。所以半球形陣地是人類取得優勢的唯一方案,除非證明這個方案不可行,否則這個陣地是不能撤的。
司馬述將心中所想與旗艦上的其他指揮官進行了交流。有指揮官提出部分戰機攜帶橡膠彈,把可疑的飛行器推回到星際之門。司馬述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這個提議,不考慮技術原因,拒絕的理由:一是不知道大型殺傷性武器是否會出現,何時會出現。二是星際之門是球形的,略相當於半球形的陣地無法把另一個方向的物體彈回星際之門,從空間的角度講大於50%的可能是絕對彈不回去的。三是這個方法會極大的增加後勤補給以及臨場指揮的困難度,極有可能造成戰場的混亂。
經過反複的計算推演,司馬述決定每艘星艦的子艦對應戰時陣地位置不變(距離星際之門大概5千米),星艦再後撤5千米,戰鬥星艦數量由12個減少為6個,暫時不參戰的星艦撤離到40千米外。星艦每波次投入戰場的子艦數量由100架降低為30架。由於星艦進出星際之門的速度是很慢的,這樣對單個敵艦攻擊的強度基本不變,對我方而言則大大降低了承受的風險。雖然增加的子艦進出星艦的次數和航行的距離,但是總的出動架次實際上是減少的,也就是理論上至少沒有增加後方的工作量。必要的時候可以增加出擊的子艦數。參謀官們迅速將指令和注意事項下發到星艦。
社科院根據此時的戰場環境,研製出了一種太空用的“太空地雷”,發現短距離內移動的物體可以自行追蹤爆炸。對龐大的敵人戰艦並不能造成致命的損傷,但是謹慎的司馬述還是立即在星際之門附近部署,並且命令警戒的子飛船也撤離到了10千米的距離。
一場太空戰被司馬述變成了徹徹底底的陣地戰。緊鎖著雙目的的司馬述一動不動,接下來等待戰鬥的時間越長,人類的損失將會越大。能不能贏,在此一舉了。
1小時,平靜。
2小時,平靜。
3小時,平靜。
……
36小時,平靜
36小時23分鍾,一個巨大的火球標誌著戰鬥開始了。子艦群第一時間飛到了預先製定的攻擊位置……
旗艦上,無比威嚴的司馬述沒有強製命令,隻是平靜莊嚴的說道:“決不能讓敵人控製住星際之門的出口,為了人類的尊嚴!死戰!子艦沒了就用星艦撞!”
凶悍的敵人也許是收到沒有回返的信息,為了突破星際之門的封鎖,經常是來幾艘飛船之後就是一個巨大威力的炸彈,全然不顧及自身的傷亡,而這樣往往也造成人類子艦大量的損毀,損毀的原因大多是爆炸造成的高速碎片。殺紅了眼的人類一批子艦毀了,另一批就補充上,始終沒有讓任何一個敵艦打開防護罩。返航的子艦數量比參謀計算的要少的多,少的很多很多。
首批六艘星艦的子艦全部耗光,第二批星艦進入了攻擊位置…..
第二批星艦的子艦全部耗光,第三批星艦進入了攻擊位置…..
第三批星艦的子艦全部耗光,第四批星艦進入了攻擊位置…..
沒有了子艦的星艦一艘也沒有撤下來,都在靜靜的等待著最後的時刻。
在人類僅剩57架子艦的時候,再也沒有一艘敵艦出現了……
事後統計,人類損失子艦4919架,擊毀外星星艦297艘、小型飛行器600多個。擊毀的敵艦殘骸廣袤如同一座大型的山川。
------------
兩場星際之門的戰鬥被後人合稱為最初之戰,後人常常談論如果多那姆人最後逃走的13艘星艦如果投入戰場,結局會如何?人類會滅亡麼?畢竟多那姆人戰艦的特點就是血高防厚攻擊強。按照後人的測算結果,在遭遇戰中兩艘多那姆人戰艦就可以完勝一艘人類滿載子艦的星艦,而當時幾乎沒有子艦的人類星艦則可以認為是毫無戰鬥力。
普遍的看法是:就算那13艘星艦進入星際之門,人類也是必勝,因為戰場上的司馬述平生未嚐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