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2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1 / 3)

編者按:2012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評選活動,由《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共同舉辦,本刊特予收錄,以饗讀者。

熱點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研究

入選理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係的製度體係。當前學界對其研究的重點和進展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第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大視野中進行研究,強調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的最終體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第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與道路和理論體係之間的關係進行厘定,明確了三者之間相互依存、三位一體的關係。第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內涵進行解讀。第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與其他社會製度形態進行對比,從中闡釋其優勢,概括其特點。第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製度、基本政治製度、基本經濟製度等主要製度,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各項具體製度,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讀,並基於實踐中形成的問題意識來探索製度完善的路徑。

【專家點評】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作了全麵係統的論述和闡釋,指明了製度建設的重要性,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體係包括的主要內容,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三者的關係,並對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作了具體部署。從當前學術界的研究來看,關於社會製度的研究,尚存在著以下不足:一是對社會製度的基礎理論研究不夠;二是對社會製度的分層研究不夠;三是對社會製度的比較研究不夠。因此,在下一階段,如何從理論上克服社會製度研究方麵的不足,大膽進行理論創新,進而實現製度創新,以便我們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製度,這將是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點評人,秦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熱點二: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與國際話語權

入選理由:創新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使我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係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地位相適應,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2012年,學術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學者們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內涵解讀為起點,深入闡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係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路徑選擇,主要包括: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走出了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理論界構建中國話語體係的根本基礎,中國學者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堅定的理論自信,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係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二是獨立的學術話語體係是由核心概念鑄造起來的,要以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為基礎,運用新方法,概括出理論聯係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三是正確解釋外來名詞概念,實現西方學術話語的中國化,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四是創建有利於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係的體製機製,建立中國特色的學術評價體係,打造理論學術造詣高深、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大家。

【專家點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的議題在今年的學術界備受關注。這一議題並不是被主觀地設想出來的,其現實基礎乃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曆史性實踐,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這一實踐基礎主要包括兩個基本方麵:第一,是現代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任務。第二,中國的現代化任務,是在非常獨特的傳統、國情和社會狀況中展開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麵對先前的遺產並把握自身的現實,並通過這種把握而取得文化上和學術上的真正自覺。這一熱點的形成意味著中國自近代以來整個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即在積極的對外學習中獲得其學術上的自我主張。因此,這一議題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探討與深化,將有力地推動當代中國的學術發展,並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點評人吳曉明,複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熱點三:中國經濟增長趨勢與政策選項

入選理由:中國經濟增速在經曆逆周期應對的暫時反彈後,2009年下半年起步入下降軌道,2012年第二季度GDP“破八”成為令人矚目的標誌性事件,且至今增速已持續12個季度回落。就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趨勢及未來政策選項,學術界存在顯著不同的觀點與激烈的辯論:一是關於經濟減速的性質與原因。相對悲觀且占主流的觀點認為,經濟已呈現趨勢性減速,中國經濟尤其是發達地區提前進入自然減速區,勞動力、資源耗竭、投資回報率下降,原有發展模式走到盡頭是其深層次的原因;另一種相對樂觀的觀點認為,當前經濟減速的性質仍為周期性減速,在短期觸底後中國經濟仍有可能實現持久的上升,周期性減速的核心動力來自於出口下滑導致的產能過剩。二是關於政策走勢與選項。相對經濟減速性質的雙重判斷,衍生出不同的政策取向:第一,認為應著眼於中長期結構性改革,使經濟增長方式更加依賴於提高效率和內生性增長;第二,主張繼續實施逆周期調控政策,穩定投資增長,避免GDP增長率出現失速下滑風險;第三,傾向於從周期性和結構性雙方麵解釋經濟放緩原因,主張周期應對與促進轉型並重,提高效率政策與擴大增長空間政策並舉,認為改革紅利與推進城鎮化將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專家點評】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增長的條件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從國際看,發達國家至今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世界經濟仍陷於低迷狀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非常複雜。從國內來看,經濟增長麵臨著產能過剩、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和體製製約矛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任務非常艱巨。在這種條件下,如何化解矛盾,克服困難,兼顧當前與長遠、速度與效益、發展與改革,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同時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對政府經濟政策的選擇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也是中國經濟學界高度關注和熱議的重大課題(點評人張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熱點四: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

入選理由:截至2012年,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九連增”。然而,在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隨著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糧食安全也麵臨一係列挑戰。2012年,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對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問題進行了研究:一是基於糧食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農業仍是中國薄弱環節,農業現代化建設仍然明顯滯後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已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瓶頸。二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從國際經驗看,政府補貼、農業科技和經營體製、國際農產品貿易政策均對實現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中國糧食應堅持“立足國內生產,實現基本自給”的原則,充分發揮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作用,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三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與政策建議。應加強糧食安全的頂層設計、改革農業管理體製、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