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所有的學問,幾乎都是闡釋“二”的學問,人與內心是二,人與他人是二,人與社會是二,人與自然是二,人與團體是二。與人相關的一切問題,都可還原為“二”的問題。如得與失、樂與悲、成與敗、強與弱、硬與軟、正與反、好與壞、進與退、快與慢、虛與實、收與放等等。
一切的衝突,一切的競爭,一切的成功與失敗,都可還原為“二元對立”,都可簡化為“二”的學問。如果不理解人生學問的本質問題,那麼,無論是誰,都是難以成大氣的。
中國文化在這一點上最有說服力,其中中庸文化更是處理“二”的經典論著。許多人沒有真正讀過《中庸》及相關著作,都誤認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攔腰斬斷,就是一刀切。其實持這種理解的人還隻是“中庸”的門外漢而已,或者是另有不軌圖謀。“中庸”真正揭示的是動態宇宙萬物的動態平衡學說。其典型觀點如“天人合一”,“劍即是人,人即是劍。”“中庸”追求的是最佳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是處理好“二”的最佳方法。
一個人若處理不好“二元對立”的問題,那麼,他就不可能處理好任何其它的問題。
本書是目前為止係統研究“二元對立”的書,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現了得與失、愛與恨等這樣類似的問題,而其它書上很難有直接的回答,那麼,就不妨在夜深人靜時翻翻此書,我們相信您一定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示和提醒。
下麵我們不妨共同來欣賞一下,當代智者及戰略策劃大師王誌綱對“二”的平衡藝術的理解和闡釋:
快與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國的企業界一片高歌猛進、氣吞萬裏如虎的氣勢。說得好聽一點,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間成為比爾·蓋茨,一夜之間成為巴菲特,一夜之間就成為謂麥肯錫。許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話,就是“做不大不做”。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浮躁之氣籠罩著整個業界。什麼叫快?什麼叫慢?誰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麼?回顧工作室近10年來的曆史,可以說我們走得較慢。但是這些年來,有多少風光一時的“仁人誌士”如今都已成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大師們都成了過路英雄、泡沫神仙,一個個都被淘汰、消滅了,有的還成了笑柄!
另外,就是工作室堅定不移地把握好“快與慢”的平衡和節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溪流,無以成江海”,很多問題就是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確,不能走錯路。我們要幫別人策劃,就必須先策劃好自己的發展路徑。
所謂的“快與慢”,就是說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不浮躁;在一個追求短線的時代,我們追求長線;在一個追求現實功利的時代,我們追求超越俗世之“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們追求的不是多賺幾個錢,成為億萬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為中國社會真正的商業思想庫。也就是說那些看似同這個社會、這個現實不相吻合的東西,恰恰就是成就我們的法寶。經過近十年的龜兔賽跑,兔子全死掉了,烏龜終於快到終點了。
經過艱苦卓絕的跋涉,今天企業界重視我們,同行不敢小看我們,政府開始重視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辯證地處理好發展過程中“快和慢”的關係。
總而言之,要辯證、曆史地看“快”與“慢”,一味圖“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險地,許多企業、許多老板就是急於快發財、快致富,最後沉淪到江湖之底,再難浮出水麵。凡是成功的人皆先於“慢”的行列,但這個“慢”最後卻成了“快”,使後來者居上。
虛與實
工作室從開創到現在,一轉眼已經快10個年頭了。站在今天,回望過去的八九年,我們好像一直都比較虛,但就是這個“虛”,決定了我們“實”的力度與厚度。沒有這個“虛”,我們也許會迷失方向;沒有這個“虛”,我們工作室也許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來與時俱進,不斷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凝聚力和“會當淩絕頂”的氣概和能力。
工作室成立以來,一直存在“虛與實”的爭論,我們就在這種爭論不休的旋渦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擊我們最多的言論,就是說我王誌綱工作室隻會玩“虛”的,不會做“實”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們的一些員工也動搖了。
所謂務虛與務實,就內部而言,不少員工認為我不應該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理論盤存、梳理和規範上,不應該養一些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戰略研究人員,而應該在公司實體的運作上多下工夫。說白點,就是希望我們的業務從上遊的戰略策劃向中下遊的規劃、代理、廣告等延伸。有趣的是,連我們的不少重量經客戶也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