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縱橫披靡,進退自如(2)(3 / 3)

而荀彧的答複正好切中袁紹的弱點:“袁紹的兵員雖多,但是紀律不整。手下幾名大將,田豐剛直,容易犯上;許攸貪婪,操守不佳;沈配專權而沒有謀略;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幾個人一定無法團結、互相排斥,內鬥難免。至於顏良、文醜,一介勇夫罷了,不難製服。”

袁紹這些缺點,在日後與曹操的官渡大戰中,終於一一暴露,先是為了幼兒的病情,竟然放棄漁翁得利、可乘虛出擊曹操的大好良機;後來又剛愎自用,不聽田豐等人獨具慧眼之士的勸告,輕率出兵;在整個戰役過程中,袁紹處處顯出他應變力不夠,包容性不足的毛病。更慘的是,袁紹病死後,兩個兒子為了爭權奪位大打出手,而袁紹手下的高級將領也為了各擁其主而內訌。先期得勢,風雲一時的袁紹,果然後勁乏力。大好江山隻好拱讓給了曹操。

評點

曹操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雖然自己暫時處在不利的地位,但是,他將自己的長處與袁紹的短處相比較,然後用己之長來克袁紹之短,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對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人都是優點或缺點,要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不要用自己的缺點和別人做比較,那樣隻會打擊自己的自信。用自己的優點對付別人的缺點,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

別出心裁,出奇製勝

“出奇製勝”這個成語出自《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這個成語的解釋:奇,奇兵,奇計;製,製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奇兵或奇計取得勝利。

出奇製勝這個成語來自於一個古代的故事:

齊泯王是一個驕傲且又喜歡享樂的人,因此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於是齊國的鄰國——燕國便派大將聯合另外幾個國家一同進攻齊國。齊國百姓恨透了齊泯王,因此都無心抗敵,士氣也非常低落。後來,他們看到燕兵奸淫擄掠,想到國仇家恨,心裏十分的難過,因此人們便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軍攻了好幾次,但一直都沒有能攻下莒城,於是隻好轉攻即墨城。田單是齊國王室的遠房親戚,是一個不出名的佐理人員。墨城中的守軍知道大將田單是位足智多謀的勇士,也很懂兵法,有智謀,深得軍民擁護,於是就推舉他為守城的大將軍。聰明的田單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計謀,叫“火牛陣”。他先叫城內的商人,拿著金銀珠寶偷偷送到燕軍將領手中,並且要他們假裝投降,並且說:“即墨城的守軍兵力不夠快要投降了,這些珠寶獻給你們,請求大人您入城之後千萬別殺我們!”燕軍聽完之後,以為即墨城裏在此時已經準備投降,因此高興起來就自然放鬆了警戒。

令人們沒想到的是田單從城裏收集來一千多頭牛,並且還將這些牛都披上五彩龍紋衣,雙角上綁著尖刀,尾巴上綁著草,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一聲令下,部屬們將火把點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燙到之後,就拚命往前跑。燕軍從睡夢中驚醒,看到這一大群五彩怪獸,嚇得驚惶失措,四處亂逃,大多數都被牛給撞死、踢死或被齊兵砍死了。田單又借此機會進行追擊起來,直至最後收複了被燕軍占領的70多個城邑。

“調虎離山”這個成語故事在曆史上也是一個出奇製勝的故事:在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自獨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17歲,年少有為,繼承父誌,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絕妙計策。針對軍閥劉勳極其貪財的各種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勳功名遠播,令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勳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著我們,我們力量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勳見孫策極力討好他,心中不免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想奪取,今見孫策如此軟弱無能,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嘩極力勸阻,劉勳哪裏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不免十分歡喜,說道:“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因此將士們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劉勳猛攻上繚,但一直卻未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然而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隻好灰溜溜地投奔於曹操。

評點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別出心裁製敵人的謀略。那麼在現代的社會當中,我們應該想到自己在與對手競爭的時候,其正確的方法就是如果正常的思維方法不能夠解決,那麼就應該用一個別人所意想不到的計策去取勝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