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11月,趙匡胤以鎮州、定州的名義謊報軍情,說割據山西的北漢彙合契丹人向後周發動進攻,宰相範質、王溥等昏庸無能,不辨真假,立命趙匡胤率大軍出征阻擋。該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出發,當晚到達離開封東北四十裏的陳橋驛。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曆史事件就要發生了。當天晚上,趙匡胤的親信趙普和弟弟趙匡義在軍隊中散布輿論說:當今皇上年幼,不明世態人情,即便將士們拚死征戰,回來也難以領功受賞。如果能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再去打仗,立功的將士一定會有高官厚祿。軍隊中本來就有很多趙匡胤的親信,這一煽動,絕大部分人都同意了。於是,趙普和趙匡義嚴令將領,嚴格管束軍士,兵變後不得搶掠燒殺,要絕對保證“興王易姓”的順利進行。
這天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到了第二天早上還未醒來。等他慢騰騰地爬起來,趙普和趙匡義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強行”披到他的身上。趙匡胤假意推辭責怪,趙普就率百官跪拜懇求,趙匡胤據說是不好拂逆眾意,才勉強答應下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事件。這也真是報應不爽,郭威以禁軍兵變奪取了後漢的政權,事隔八、九年,郭威的部下趙匡胤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仿效郭威,以禁軍兵變奪了後周孤兒寡母的皇位。
趙匡胤派人同守衛開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聯係,二人也巴不得立功,趙匡胤一到,便立即開門迎接,個別將領想反抗,即被殺死。宰相範質等人無奈,隻得幫助趙匡胤舉行了禪讓儀式。因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為國號,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宋朝的開始。
趙匡胤很會收攬人心,他既兵不血刃地占了開封,又對前朝重臣大加籠絡。個別反對的藩鎮節度使,也因不得人心,很快被平服下去。趙匡胤遂坐穩了北宋的龍廷。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統一全國了。一天夜裏,趙匡胤苦思統一全國的策略而失眠,幹脆出門,找到他的弟弟趙光義,兩人一起去找趙普,想聽聽他的意見。趙普聞報急忙出迎,見二人立在雪中,十分驚訝。下麵的一段對話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大策。
趙普問:“夜深大雪,皇上為何還來找我?”
趙匡胤說:“現在一榻之外,盡是他人地盤,我如何能夠安眠?故來找你商量!”
趙普說:“陛下現在還是小天下,南征北戰,統一中國。已時機成熟了。不知陛下打算怎麼辦?”
趙匡胤顯出猶豫不定的樣子說:“我想先收複太原。”
趙普沉默片刻說:“這不是我所預料的。”
趙匡胤忙問趙普所料為何,趙普說:“太原地處南北二邊,如果占為已有,那麼,遼朝南下之患就要由宋來獨擋了。如果暫留太原作北方屏障,等平定南方諸國之後,太原會不攻自破。”
趙匡胤聽完,長籲了一口氣說:“吾早有此意,隻是未敢輕決,此來專為聽聽你的意見啊!”
於是,“先南後北”的正確方針就此確定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可謂是權力和平過渡的萬世楷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流血而“興王易姓”,建立了大宋王朝;又“杯酒釋兵權”,不流血而集中了權力,避免了分裂。想起來,這要比靠戰爭取得政權,靠殺戮功臣鞏固政權的皇帝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因此,趙匡胤是封建帝王中的上上之材,現實中,如果能在不動聲色中就大功告成,也是上材。如果選用人材,此類人絕對是上上之選。
然而,趙匡胤並不能馬上出征,因為還有一個重大的後顧之憂尚未解決,就是禁軍的指揮權問題和兵權過於集中的問題。以政變上台的趙匡胤,深知禁軍的重要,他本就善於總結曆史經驗,更何況他已親身經曆過兩次禁軍兵變呢?早在公元961年,趙匡胤在撲滅了揚州李重進的叛亂之後,就以自己曾經擔任過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為由,說是出於避嫌或是避諱,解除了慕容延釗的這一職務,從此這一禁軍中的最高職務就消失了。
但趙匡胤仍不放心,他覺得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雖然曾經擁立過自己,但還談不上是自己的心腹,況且他們在軍中日久,根基益深,自己如果出征在外,實在放心不下。有一次,趙匡胤對趙普說:“天下自唐末以來,不過才過了數十年,帝王的姓氏已經換了八個,戰鬥不息,百姓慘死,生靈塗炭,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想結束天下征戰不已的局麵,為國家做長久的打算,但卻不知應該如何去做。”趙普回答:“陛下能談到這個問題,真是社稷百姓的福氣。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隻是因為藩鎮的勢力太大,君弱臣強,時間久了,就積重難返,局勢自然無法控製。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隻有逐步削奪藩鎮的權力,控製他們的錢糧收入,將藩鎮的精兵盡收於陛下手中,那麼天下自然會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