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原文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是以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誌則別風俗雅正之業。製禮樂,則考六藝祗庸之德。躬南麵,則援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於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三等。又歎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無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是以敢依聖訓,誌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譯文

聖賢所喜愛的,莫過於明辨是非了。明智聰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識人了。認識人才如果運用智慧,各種人才就能按其等次得到使用,而各種事業就能夠興旺發達。因此,聖賢用占卜、算卦的方法來規定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專門闡明《詩經》的意思,區別風俗雅正的教化事業;製定了各種禮法,用它來考察人們有無具備“六經”中所說的各種道德;如果聖人“該覽學籍,文質周洽”。唐朝牛李黨中李黨的首領李德裕,讚美劉邵“索隱精微,研幾玄妙,實天下奇才”。宋朝人阮逸說此書“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囊括”。

清朝人臧玉林將此書與劉勰的《文心雕龍》、劉知幾的《史通》並稱為“三劉之書”。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置《辨經》於案頭,朝夕研讀,參較時事,而成為清王朝的擎天一柱,更是將此書學以致用的典範。紅頂商人胡雪岩能周旋於官府、商界和洋人之間,縱橫馳騁、遊刃有餘,其中有不少為人處事的方法就是得益於《辨經》。

台灣的南懷瑾先生認為此書是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縱橫中外的人才學的教科書。”

由此可見,《辨經》不僅是中國傳統人才學的專門著作,而且在傳統人才學著作中享有至尊的地位。同時,它還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管理學思想,並且與現代管理學的許多觀點有著深度的契合。為此,我們根據實際需要將《辨經》作了三方麵的加工:一是將《辨經》譯為通俗易讀、適合大眾閱讀的語言;二是對每章都進行了精辟的概括與解析;三是針對每一種觀人法,列舉了大量的史實。這些例釋都是曆史上著名的範例,不僅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還可以幫助讀者深刻地理解《辨經》一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本書以古籍為藍本,其中不乏有一些封建糟粕,所以,建議讀者持批判的觀點去閱讀理解。

當了皇帝,他就到處去搜羅可以輔佐君王的傑出人才。這些都是為了發揮眾材之長,從而成就豐功大業。大功告成,君臣都有了美好的聲名。所以,堯具有賞識人才的高明眼光,受到了眾人的一致讚揚;成湯選拔了出色的人才——伊尹,自己也因此舉世聞名;周文王以薦舉渭水濱的薑子牙而受人尊崇。由此而論,聖人興盛德業,一定要動用他的聰明去求取人才,通過任用賢臣而獲取國家的安定。因此,孔子雖然沒有被國君重用,在仕途上沒有什麼成就,尚且按弟子的材能排列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別三等。提出做人要以“中庸”為準則,以突出聖人的最高德;崇尚道德,以此勉勵那些有希望成材的人;分析人的性格存在的六種弊病,以此來提醒偏材的人;指出性格“狂狷”的人的特點,勸導和疏通性格過於謹慎或者是過於放蕩的人;批評那些隻講空言的人,提醒人們貌似忠厚的人不可信任。又說觀察一個人做了什麼事,再想一想他為什麼這樣做,便可知道他的為人。聖人觀察人物如此詳細,所以,我鬥膽希望依照聖人的教誨,意在排列各種人才的等級,希望借此來修補連綴,以防遺忘。真誠地希望學識淵博的君子觀覽取舍其中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