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農產品流通與果蔬產地批發市場(1 / 2)

農產品流通工程是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國情,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體係中仍將處於核心地位。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的一係列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把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中轉地批發市場和銷地批發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係。產地批發市場一頭連著收購批發商,一頭連著廣大農戶,具有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傳輸三大基本功能,是實現農產品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本章闡述了果蔬產地批發市場的概念,從政策演變和實際發展軌跡兩個層麵,回顧並梳理了我國果蔬產地批發市場的發展曆程,總結了市場的發展現狀和作用,同時還介紹了果蔬產地批發市場的分類、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一、農產品流通體係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與生產、消費相分離的、專門從事交換的獨立的經濟活動。體係是一個科學術語,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係組合而成的整體。農產品流通體係是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過程中,與農產品流通相關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係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農產品流通體係以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市場和信息、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科技推廣和應用、農產品加工、包裝和經營,以及市場檢測和檢疫等係列問題為基本功能,是用現代高新技術武裝、采取現代組織方式、服務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平台,是農產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務的統一體。

二、農產品流通體係的作用

加快建設農產品流通設施和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努力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因此,農產品流通體係建設不僅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客觀要求,對於促進農民增收,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統籌城鄉以及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農產品流通是農產品供應鏈的組成部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產品供應是個大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提供必要的糧食和所需的副食品,人民的生活就不會安定。由此可見,農產品是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生存和進行一切生產的先決條件,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是由於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的周期性等諸多因素之間的對立,造成了農產品供給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實現農產品供應,就必須發展農產品流通。2011年,我國蔬菜(含菜用瓜)產量約67.930萬t、瓜果類(含果用瓜)產量約8.685萬t、園林水果產量約14.083萬t、禽蛋產量2.811萬t、出欄生豬66.170萬頭。我國農產品無論產量還是品種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這些產品中的90%以上都要變成商品,形成巨大的農產品流通需求。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實現農產品有效供應。

2.農產品流通是實現農產品價值的途徑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農產品供給已經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轉變。雖然農產品產量在不斷提高,但農民沒有得到應得的比較利益,收入增長緩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水平低,農產品流通不暢。農產品流通將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之間的各個環節有機整合,可大大縮短農產品的流通時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有些農產品也可按要求在生產旺季貯藏,在生產淡季銷售,從而創造時間價值;農產品流通通過高效運輸、合理配送和物流信息有目的地改變農產品空間位置,創造空間價值;農產品流通可根據消費者要求,將脫離生產領域的初級農產品經過商品化處理,如清洗、分級、包裝等,使農產品價格提高2~10倍,進而實現農產品增值。由此可見,農產品的流通可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