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
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
第三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
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製,每場皆定去留。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
曆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家。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製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
當然,故事的主角,必是狀元。
張也藍緊握手中的韁繩。
狀元遊街,可是他夢寐以求的事。
所謂狀元遊街,是指皇帝在金鑾殿傳臚唱名,欽點狀元、榜眼、探花和進士後,狀元領諸進士拜謝皇恩後,到長安左門外觀看張貼金榜及回家的過程。從金鑾殿到長安左門,要經過太和門、午門、端門、承天門到大明門。
張也藍手捧欽點皇聖詔,足跨金鞍朱鬃馬,前呼後擁,旗鼓開路,歡聲雷動,喜炮震天,遍街張燈結彩。
若是娘在天之靈看到了的話,也會欣慰的吧。
他娘,可是在他三歲時便去了的。
依稀記得,娘是個慈祥,知書達理的人。
小時常常會抱著他,教他那首《關雎》。
娘的聲音很輕柔,如風輕撫臉龐一般。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意思是說啊。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多美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