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味精的發明由來(2 / 2)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穀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穀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杆菌。穀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穀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隻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隻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麵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隻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穀氨酸鈉時,它才會同穀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裏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曆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