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導遊語言的形式
就導遊人員運用的口語而言,可以將其劃分為正式口語與非正式口語。二者之間既有共性,同時也各自存在著一定的個性。一般來講,導遊人員有必要在運用口語之時,掌握它的三個原則要求:一是通俗活潑;二是機動靈活;三是簡明扼要。
此外,還可以從形式上把導遊口語劃分為獨白式與對話式兩種。獨白式是導遊員講、遊客聽的語言信息傳遞方式。當導遊人員需要向遊客傳遞大量的有關景點的信息或者向遊客致歡迎辭或歡送辭時,往往采用獨白的口語形式。獨白式的口語具有以下特點:目的明顯,對象明確,表述翔實。對話式體現了導遊與遊客之間的互動性,為眾多遊客所喜愛。對話式的口語具有以下特點:依賴環境,反饋及時。
三、導遊語言的原則
1.準確性
所謂準確性,首先要求導遊的語言音質清亮明潔,無含糊生硬的成分。“含糊其辭”無論在何種交際場合都會使人感到不快。尤其是在旅遊審美活動中,這種語言表達形式不僅不美,而且會導致信息接受上的困難,乃至誤解。“一偽滅千真”,如果導遊員信口開河、杜撰史實、張冠李戴,旅遊者一旦發現受到了導遊員的蒙蔽,必定產生極大的反感,會懷疑所有導遊講解的真實性,甚至會否定一切。所以要求導遊員在宣傳、講解與回答旅遊者的問題時必須正確無誤。而且,導遊語言的科學性越強,越能吸引遊客的注意,越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導遊員也會受到他們更多的尊重。
與此同時,導遊員在講解時還應該注意詞語得當,組合相宜。通常“初出茅廬”的導遊人員不習慣用婉語,喜歡過分誇大地用詞,試圖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殊不知這種無視遊客自身評判能力的誇張手法,有時在效果上會適得其反。例如,一位導遊在陪團去一家風味餐廳時,在行車途中把這家餐廳捧得很高,還得意地用了一連串虛浮誇張的形容詞來描述,結果使遊客的期望值過高,實際就餐後感到很是失望。可見把話說絕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2.音樂性
這主要是指語調的抑揚頓挫、語言的暢通、語句的長短、語速的快慢,簡單來說是指語言行為中的節奏感。一般來講,語調的抑揚頓挫是由於字音的高低所致,但另一方麵也關聯著情緒的起伏變化。喜者激昂,悲者低沉,這對語調有著直接的影響。
語言的通暢反映在語句銜接自然,連貫而無間斷的表達上。自然流暢無阻滯,能使人產生一種行雲流水與舒適歡欣的感覺。
語句的長短也是形成語言節奏美的要素之一。在導遊的講解中,句式不要過於複雜,而要簡短明快、變化多樣。
語速要根據交際的具體情況來控製。在一般場合或情緒正常的情況下,多用中速表達;在莊重場合或情緒比較冷靜時,一般用慢速;而在情緒大起大落的情況下,語速就要求快一些。導遊要根據不同的場合適當調整自己的語言速度,讓遊客聽起來不覺得吃力,並產生舒適感。
3.生動性
導遊在描述自然和人文景觀時,怎樣才能把遊客導入詩情畫意之中並產生共鳴呢?這裏就要強調講解過程中所用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如果講解達到了繪聲繪色,那麼遊客就會通過聯想或想象等心理功能再現事物的形與神,進而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內在審美價值,所以有人說“看景不如聽景”。語言的生動性要求導遊人員在掌握豐富的景觀知識和語言詞彙的基礎上,注意修辭,學會恰當地運用對比、誇張、借代、比喻、映襯、比擬等手法,使語言藝術化、口語化、形象化,能夠通過適當的修辭技巧創造出生動的語言畫麵,達到主客之間互相理解並產生共鳴的效果。例如介紹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時,可以進行如下講解:
大熊貓生性頑皮,喜歡爬樹、打滾、飲水。爬樹是為了躲避敵害,在樹上享受陽光。為了滿足自己的嗜飲習性,它的家園大都選在有清泉流水的地方,便於隨時暢飲。天寒冰封,熊貓就用前掌擊碎冰層飲水。幹旱季節,它會下到很深的山穀尋找清淨的水源,反複痛飲直到喝得腹脹肚圓,行走困難,才戀戀不舍蹣跚而去。有時幹脆臥躺溪邊,形如醉漢,當地人稱“熊貓醉水”。
在這段導遊詞中,導遊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大熊貓頑皮可愛、憨態可掬的形象躍然而出,從而達到生動的效果。
4.風趣性
導遊語言的風趣性主要表現在其幽默詼諧的言談風格上。它通過比喻、誇張、象征、寓意、雙關、諧音、諧意等多種手法,運用機智、凝練、風趣的語言,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以及不合理現象進行或含蓄或率直的揭露與批評。
在導遊活動中,語言的風趣性還有一種獨特形式的幽默,那就是輕鬆地開玩笑或善意地逗樂。就效果而言,風趣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氣氛。導遊對詼諧語言的靈活運用,對活躍團隊氣氛、充實導遊活動具有相當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在長途旅行中,這種做法更能顯示出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效果,使遊客在輕鬆的歡聲笑語中度過快樂的時光。
5.情意性
導遊員在旅遊者進入審美觀照狀態的前後,往往需要對景觀進行介紹,這種介紹不是抽象的、程式化的,而是形象生動、富有感情色彩的。因而,導遊的語言要有情感性,要通過自身的眼神、手勢、麵部表情展現出來。語言的情感性表現為導遊要隨景而動,喜遊樂導,動之以情,以情感打動旅遊者。導遊語言切忌是簡單直陳的、抽象的或程式化的,而應該是形象生動、富有情感色彩的。在導遊過程中,要想喚起遊客的共鳴,就得在講解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就是說要情真意切。敬語和謙語有助於傳達友誼和感情,但應注意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習慣,也要適合自己的身份;東西方的成語、諺語、名人名言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可提高導遊講解的品位,使導遊員的談吐顯得高雅,令遊客產生好感,但所引之詞要正確、完整、恰到好處,附庸風雅的言詞隻會引來恥笑。
語言的情感性不光是指有聲的感歎語所傳導的情緒信號,而且包括無聲語言的直觀性情感表現,如眼睛、手勢與麵部的表情等等。這是因為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往往可以從眼神、手勢的力度與麵部線條的變化中顯露出來。
四、導遊口才運用技巧
(一)導遊置疑的口才技巧
置疑技巧就是使用技巧疑問句提出質疑並進行講解的一種技巧。所謂技巧疑問句,就是指能夠在特定導遊辭中營造氣氛,使講解內容及講解要點得到突出強調、使表達講解生動別致且情趣盎然的疑問句。例如:
問題:川菜最突出的特色是什麼?
回答:這就是廚師們善於掌握調味學中的辯證法,做到口味濃淡有致,“該濃則濃該淡則淡,濃中有淡,淡中帶濃,濃而不膩,淡而不薄,變化無窮”。比如,同樣是“豆腐”,既可以做成味濃味厚的麻辣豆腐,也可以做成清爽可口的口蘑豆腐,甚至做出上百種不同製作方法和口味的豆腐菜係。“鍋巴”本是燒飯時的“剩餘物資”,但廚師把它炸得油酥金黃,製成“鍋巴肉片”、“鍋巴海參”等,隨著上菜時“沙沙”的響聲,食客們耳目一新,享用這道菜時,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通過精心製作的“樟茶鴨子”、“魚香龍蝦”、“天府牛筋”、“壇子肉”、“東坡肘子”等名菜,“肥而不膩,脆而不生,香而不悶,酥而不散”,品嚐這樣的美食,會引發人們對生活哲理的遐思。川菜的色鮮味美,不但中國的南、北方人都能接受,而且為世界各國的眾多食客所接受。有的外國朋友在享用川菜佳肴時,連說是難得的美味,他們不是在吃菜,而是在“吃”悠久的中國文化。(張斯炳等《成都》)
在介紹景點的時候,也可以經常使用這種技巧,在一問一答中,既給遊客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又讓導遊員進行了生動的講解,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二)導遊道歉的口才技巧
1.微笑道歉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即使麵對刻薄的挑剔者,甚至出言不遜、咄咄逼人者,隻要你微笑冷靜,就能穩控局麵,緩減對方的刺激,化解對方的攻勢。在道歉的語言藝術中,微笑是通過不出聲的笑傳遞歉意的一種“載體”。在道歉時,運用微笑語並不是奴顏婢膝,而是對他人一種和善、友好的真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