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破除“老師不喜歡我”的心理
最令孩子討厭的老師就是“偏心的老師”;而最讓父母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師的重視。在某一所小學就曾發生過以下這件事例。
有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家長,非常注意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而且十分篤定地認為:老師不喜歡他的孩子。有一天,當孩子放學時,母親立即問他:“今天怎麼樣?”孩子答道:“真無聊!今天我一直舉手,老師卻隻叫別的同學。”一聽到孩子的敘述,她再也按捺不住怒氣,立刻打電話到學校,一口氣說出她對老師的不滿。
而事實上,這位老師根本沒有偏袒的心理,而這位學童的成績也很好,老師也期望他能擔任班長。但是,從這一天之後,這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幾乎瀕臨破壞之境,甚至使這位學生在上課時,再也不敢舉手發言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也包含了各種不同程度的問題。不過,在此我想提出討論的,並不在於那位老師是否有偏頗之心,而是想探討一下,父母親所應有的態度問題。就以這位學生為例,在事件發生之後,很可能波及他的心理,而導致逐漸厭惡讀書,甚至妨礙他的正常發展。
的確,老師可能對學童們的管教態度,有嚴緩之分、親疏之別,也可能根本不予以管教,但是,即使真有如此情形,極可能為偶發事件,或是孩子多心所致,亦可說是老師因應孩子們的性格,所施行的一種教育方法。總括而論,這種做法,不論其出發點為何,往往會招惹父母們的誤解,這是相當頻繁的事實,而終於被冠上“偏心”之名。
父母親通常隻能經由孩子們口中,來知悉學校中的種種狀況。假如孩子對父母敘說“不管我做什麼,老師總喜歡罵我。”“我舉手想作答,老師卻不點我的名字。”此時,父母親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
而某些父母親根本不分青紅皂白,隻相信孩子的話,告訴孩子“老師為什麼隻會罵你呢?”或是“可能是老師不喜歡常常叫你吧!”。其實,這樣的回答方式,是無法造成好的結果,反而使受害最大的人變成是孩子本身。因為父母如此的回答,隻會加深孩子的多心,而不信任老師,當然對孩子的學習與教育,都會帶來無謂與不良的影響,並且會養成孩子對事物持有偏頗的看法。
我並不否認父母疼愛孩子的心理,不過若真心疼愛孩子的話,就更應該避免在孩子麵前,批評老師的是非。即使老師真有偏心行為,也不可在孩子麵前加以評罵,聰明的父母反倒應利用這個機會,以現成的例子來教導孩子:對事物須辯證地看。
此時,不妨試著對孩子說:“老師會罵你,才表示老師非常關心你,希望你成為一個好孩子。”以父母的立場來說這種話並不困難。另外,也可以說“老師之所以不叫你,是因為老師認為你很用功,所以你應該要信賴老師,並且要努力用功才對。下次當老師發問時,其他同學都不會作答,隻有你舉手,老師就知道你是一個用功的學生了。”
當一個人認為某人不好時,就會否定對方的一切優點;相反的,若以善意來衡量他人的話,在一種暗示作用下,就會很主觀地認定對方一切都相當美好。因此,父母所說的話,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的評價。
所以說,父母應當幫助孩子破除“老師不喜歡我”的心理,並且幫助他培養信賴感與親愛力,才能夠使孩子擁有學習的欲望。
若能培育孩子這種人生觀,則必可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為圓滿。
“威脅式”的責罰辦法不可行
小孩天生具有反抗性,經常會故意去做父母所限製的事。在馬克·吐溫著名的《頑童曆險記》和《湯姆曆險記》之中,都已生動地描繪了孩子的這種調皮習性,而這也正是令父母感到頭疼的事。
當父母一再叮嚀,卻仍無法製止孩子的無理取鬧時,父母往往會使出最後的法寶“下次再這個樣子,就絕不通融。”換句話說,也就是要采用某種責罰。不論父母是否真的將采取具體的責罰,此時已將責罰視為一種“威脅”。
在管教孩子之時,勢必需要施加某種程度的責罰。但在再三警告之後,仍無法使孩子稍稍收斂,那麼這種威脅式的責罰辦法,其效果實在令人懷疑。
因為,父母的威脅通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心理學上所謂的“欲求不滿攻擊學說”,就是指一旦受到攻擊,將會引起欲求不滿,而以另一種方式來反攻擊對方。亦即指受父母所攻擊的孩子,將會俟機反攻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