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聚會如期舉行,許多當年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同學如今已被生活改變成了一言不發的旁觀者,隻有他——那個被公認為將是失敗者還是和當年一樣平凡得如一粒塵土,不出眾,不顯眼,也不高談闊論。
聚會到了高潮,每人依次講述自己的現狀和理想,然而對生活滿意的人幾乎沒有。
他上台了:“我目前擁有數家公司,總資產上億元,遠遠超過了當年走出校門時的理想,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我認為離那些我所欣賞的成功者還很遙遠。出校門之後,我還是很自卑,所以我努力去學習每一個人的特長。因為自卑,我把遠大理想暫時埋在心底,努力做好手頭的每一件小事;因為自卑,我將所有的偉大目標轉化成向別人學習的一點點進步。這樣,處在自卑之中,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一生的道理:長久的沉默之後,優秀或者平凡者們才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竟是太過於自信!因為自信,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所以不肯虛心求教,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因為自信,目光一直看向遠方,卻忽略了腳下的道路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一把椅子
世界歌壇超級巨星帕瓦羅蒂其實當年是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就業時征求父親的意見,問做一名歌唱家好還是做一名教師好。他父親說:“你現在麵前有兩把椅子,但你必須選擇其中最適合你的那一把!”
天底下最誘人的“椅子”是官位,但前不久,做滿一屆台北市“文化局長”的著名作家龍應台,不也斷然辭官掛印,回歸作家本色,又去寫她的“龍卷風”風格的文章了嗎?這就是坐錯了“椅子”又趕緊換回來的典範。
人的一生,會遇見許多誘人的“椅子”,但未必每一把好“椅子”都會適合你。龍應台發現她的“金椅子”不適合她,不就斷然回到了她的作家“椅子”上了嗎?這關鍵在於她有一雙認清自己和那誘人“椅子”的慧眼。
一生的道理:即使麵前有一把或者多把好“椅子”,也要量力而行、腳踏實地去選擇一把最適合你的“椅子”。這樣,你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就能更大限度地與你縮短距離。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
前不久,美國梭羅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搞了這麼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這樣的: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非常出乎主辦者的預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沒有像他的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或走向政界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沒有女人愛他,沒有出版商賞識他,生前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寫作,靜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上竟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他的生活並不糟糕。難道這些點擊者的生活還不如當時的梭羅嗎?顯然不是,因為從點擊者選擇的國旗來看,他們大多來自於西歐及北美。這些地方的人,即使是所謂的窮人,也遠比當時的梭羅富裕。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羨慕起梭羅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梵高的繪畫,我的願望就是做一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一位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他就義無返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的。
接著他們又訪問了一位作家,作家說:我天生喜歡寫作,現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滿意;梭羅也是這樣,我想他的生活不會太糟糕。
後來他們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的經理、飯店的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政府的職員。其中的一位是這樣給博物館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意旨,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著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他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在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願中日複一日地忙碌著。
一生的道理:一種生活,隻要適合自己,隻要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你到底是誰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學生臨近畢業時,他忽然患了眼疾,自稱失明了。非常敬仰他的學生們紛紛前來看望他。他問每一個來看望他的學生:“你是誰?告訴我你究竟是誰,從什麼地方來?學什麼專業?小時候幻想幹什麼?畢業後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將來準備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