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
名城概覽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它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端,坐落在長江三角洲的最東部,北部為長江,東部麵向東海,南瀕杭州灣,西麵與江蘇、浙江兩省相鄰。它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世界文化薈萃之地。
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鎮”,1271年,被設置為上海縣。1843年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與租界,上海也因此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逐漸成為亞太地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
不僅如此,很多曆史名人都在上海留下了足跡,現在的市區內還保留有徐光啟、孫中山、宋慶齡、魯迅等人的故居或紀念地。而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均與上海有關。而上海的外灘、黃浦江、城隍廟、東方電視塔等風景和建築都見證著上海的滄桑巨變。
1989年,上海以它獨特的文化底蘊,被評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 上海簡稱“滬”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所以,上海別稱為“申”。晉朝時,鬆江(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鬆江下遊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奇境珍藏
【外灘】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它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全長1500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麵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自從1842年,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之後,上海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外灘也逐漸成為英國和法國的租借地,從此,異國式建築拔地而起,外國銀行、商行、旅館不斷進駐外灘,外灘逐漸成為對外貿易中心,也成為上海的“金融街”。近百年來,它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麵前。
⊙尋幽探秘:
2.為什麼把外灘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3次或3次以上的重建。而各國建築師在這裏大顯身手,使麵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50多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東方明珠塔】
東方明珠塔位於上海黃浦江畔,塔高468米,是亞洲第二,世界第四高塔。它由11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組成,其中,兩顆紅寶石般晶瑩奪目的巨大球體被高高托起,創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
它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與左側的南浦大橋和右邊的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與後方新聳立而起的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交相輝映,展現了國際大都市的壯觀景色。
東方明珠塔是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遊船、會展、曆史陳列、廣播電視發射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點,它已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榮列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南京路商業街】
南京路商業街,是上海市一條世界知名的商業街。它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河南中路,總長1200多米,路麵最寬處達28米,是上海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商業街和規模最大的商貿中心。它沿路不僅有上海老字號的商行,更有體現異國特色的商城,使南京路成為萬國商品博覽街,讓人們足不出“國”,便能購買到世界各地商品。
自20 世紀30 年代起,南京路就聞名遐邇,素有“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是上海城市標誌之一,正如人們所說,“沒有到過南京路,不算到過大上海”。
【中共一大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誌路106號),原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哥哥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大會確定了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製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恢複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紀念館的陳列室中,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及城隍廟】
豫園座落於上海黃浦區,始建於16世紀,占地40畝,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園內有48處景點,構成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得月樓、內園等景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素有“城市山林”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城隍廟又稱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它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麵積約2000餘平方米。它與其後麵的豫園一同成為上海的遊覽名勝。
⊙尋幽探秘:
3.“豫園”因什麼而得名?
豫園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明嘉靖年間的尚書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悅老親”之意,故名為“豫園”。
【上海宋慶齡故居】
上海宋慶齡故居位於淮海中路1843號,占地麵積 4333 平方米,是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主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1949年,宋慶齡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曾在這裏進行各種國務活動,經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她所創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裏醞釀和籌劃的。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後,這裏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後人瞻仰。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傳說
【“黃浦江”名稱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這裏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河底就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戰國時的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旱澇的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河流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的人民不再害怕旱澇,安居樂業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人們為了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後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知識百科
【宋慶齡】
宋慶齡(1893—1981),著名革命家和政治家,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高中畢業後,14歲的她赴美國留學,1913年回國。1915年,在日本,她與孫中山結婚,跟隨孫中山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但她在政治方麵並不活躍,而活躍於婦幼衛生和文化教育領域。早在1938年,她就開始辦基金會,為世界各地婦女和兒童的福利籌集資金。1951年,宋慶齡獲得“斯大林和平獎”,她把獎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立了婦幼保健院。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去世,骨灰安葬於上海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
2.濟南
名城概覽
濟南,山東省省會,全省政治、文化、經濟、金融、教育中心,也是黃河中下遊和環渤海經濟帶南翼的重要戰略城市。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因地處古濟水(俗稱大清河)之南而得名。它具有4000多年的曆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
濟南是一座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所以被譽為“泉城”。而自然景觀與曆史文化相融合,營造了濃鬱的泉城特色,盡展“禮義之邦”的優秀傳統。1986年,濟南被國家評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2009年,濟南成功地舉辦了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
奇境珍藏
【泉城廣場】
泉城廣場是濟南的中心廣場,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鄰趵突泉,東眺解放閣,就好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裝點著美麗的泉城。該廣場始建於1998年7月,是濟南市城建史上的最大工程。其設計構思突出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
站在廣場上,近看可以看到廣場四周繁華的商業區和現代化的建築,遠眺可以看到濟南東部、南部高樓林立的的現代化城市麵貌,在千佛山背景的襯托下寧靜而神秘。
⊙尋幽探秘:
1.泉城廣場的設計主要強調了“泉文化”,它是怎麼突出這一文化的呢?
廣場東部是以荷花為造型的音樂噴泉,以40種不同造型的交叉變換向人們展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廣場西部的泉標下有4組噴泉,寓意濟南的“四大名泉”,72個小湧泉,寓意“七十二名泉”,並釘有濟南“七十二名泉”的名牌。
而矗立在廣場中心位置38米高的主體雕塑《泉》是整個廣場的主體,它采用天藍色為主調,中間的明珠鑲嵌其中,構成了一個隸書的“泉”字,就像三股清泉自“城”中磅礴而出,象征著泉城奔向更為輝煌燦爛的明天。
【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它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誌,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趵突”字麵古雅,而且音義兼顧。“趵突”不僅突出了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還形象地模擬出泉水噴湧時“卜嘟”、“卜嘟”的聲音,可謂絕妙絕佳。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位於濟南城北部,於1958年被辟為公園。整座公園以湖水為中心,水陸各半。而大明湖構成了公園的主要景觀,被譽為“泉城明珠”。
大明湖湖麵寬闊,作為一處天然湖泊,由眾泉彙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綠柳成蔭, “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大明湖名勝眾多,主要景點及名勝有曆下亭、鐵公祠、北極閣、遐園、彙泉寺、百花洲等。
⊙尋幽探秘:
2.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明湖石碑上的“明”字多一橫,而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立碑的人寫錯了嗎?
相傳,古時候的趵突泉湧泉水勢非常猛烈,泉嘯時可達好幾丈高,很多書法家書寫立碑都被衝走。於是百姓希望請一個有一定官職又是書法家的人書寫立碑,以壓住洶湧不息的趵突泉水,進而標明趵突泉的身份。最後,他們選擇了來自甘肅天水任職的山東巡撫胡纘宗。
胡纘宗擅於寫大楷,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他連寫了幾幅,最後選擇碑上這幅,然後由濟南有名的石匠選上等石料刻成。端午節這天,鹹寧司馬帶領知府內的官吏把趵突泉石碑豎立在趵突泉源頭。可是不久卻發現趵突泉石碑上象征著蓋住趵突泉蓋子的“突”上的一“點”已被騰空的泉水衝到了大明湖裏。後來,人們把這一點放在了大明湖的“明”字上,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情形,“明”字多了一“橫”,而“突”字多了一“點”。
【五龍潭】
五龍潭,又叫淨池、烏龍潭、龍居泉,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古時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此潭群山環抱,深深溪穀,清涼幽靜,仿佛世外仙境,世稱“蒼生霖雨”。
五龍潭分為五座潭。第一井龍潭,稱青龍潭,為“福”潭;第二井龍潭,稱黑龍潭,為“祿”潭;第三井龍潭,稱黃龍潭,為“壽”潭;第四井龍潭,稱白龍潭,為“財”潭;第五井龍潭,稱赤龍潭,為“喜”潭。古時相傳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能靈驗。
【千佛山】
千佛山為佛教名山古稱靡笄山、曆山,隋代於此開鑿佛像後,改稱千佛山,沿襲至今。它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
佛像是千佛山主要的特色之一,大多佛像石雕集中在興國寺後千佛崖上,最早造像是隋代的60多尊石佛。千佛崖下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16尊佛像最高達3米。
萬佛洞坐落在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另外一大特色,它集我國“莫高”、“龍門”、“麥積”、“雲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有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造像近三萬尊,當遊人遊覽到這裏時,可一攬北魏、唐、宋造像的風采。
典故傳說
【五龍潭由來】
相傳,五龍潭的形成與隋末唐初的英雄秦瓊(唐開國名將,祖籍濟南)的有關。在唐朝玄宗李隆基時期,這裏原本是秦瓊的府邸。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一直居住於此。
到了唐玄宗末期,由於玄宗寵愛楊貴妃,荒淫無度,從而朝政荒廢,政體腐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而秦瓊的兒子剛正不阿,看不慣玄宗的行為,於是與一些仁人誌士聚集在府裏痛斥朝廷的腐敗與奸臣的惡毒。
可是這些話被奸臣傳到玄宗的耳朵裏,於是玄宗大怒,派人來濟南緝拿秦瓊的兒子,並將秦府抄家。結果當朝廷官兵剛來濟南,快到秦府時候,突然電閃雷鳴,隻見五條金龍閃現空中,隨即秦府塌陷,塌陷處形成滲坑,大量水冒出,於是便形成了今天的五龍潭。秦府自此便消失,被一池潭水取代。
傳說曾有水性好的人遊入潭中,並發現一處府院,上寫“秦瓊府”,而且裏麵用具齊全,像是有人居住。而且,相傳明代也曾有人在潭邊見秦瓊顯靈。
知識百科
【濟南泉文化】
濟南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其中,著名的美泉有72處,所以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曆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曾鞏、蘇軾、元好問、蒲鬆齡等都曾徜徉於此,並留下了著名的詩篇。
泉是濟南的魂,元代地理學家於欽讚美濟南的泉:“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也曾這樣描繪:“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底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隻等春風來把它喚醒。”正是這一汪汪千姿百態的清泉和這些美麗的詩詞把個古城濟南裝扮得萬般風情,充滿靈動。
3.青島
名城概覽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黃海之濱。這裏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這裏7月到9月間的氣溫在20℃—28℃,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
眾多的名人故居濃縮了青島市的近代曆史文化,大量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眾國建築,又形成了青島中西合璧的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素有“東方瑞士”之美譽。
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和第13屆殘奧會的帆船比賽在青島國際帆船中心位於浮山灣外的5片水域中進行,這更加增加了青島的體育文化底蘊和國際知名度。另外,青島有豐富的海產,各類風味小吃也讓人欲罷不能。
1994年,青島被評選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青島,字麵上看似乎是一個用顏色來命名的城市,那它為什麼要叫“青島”呢?
“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的就是小青島,因為當時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這個名字的出現,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在太平路天後宮(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內有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碑文中就曾使用 “青島”一詞,那便是青島地區的總稱。直到1929年全區域才被稱為“青島市”。
奇境珍藏
【五四廣場】
五四廣場建於1997年,位於青島東部新區,是東海路11處雕塑園區中最重要的一處,占地麵積約10萬平方米。
廣場主體雕塑“五月的風”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它的造型是螺旋狀騰空上升的“勁風”的形象,顏色則是最為耀眼的火紅色,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奔騰向上的民族精神。
五四廣場分為南北兩部分,北依市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廣場上有四季常綠的草坪和各式各樣的花木,與主體雕塑和海天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景色讓人難以忘卻。另外,這裏還有我國第一座海上百米噴泉,其粗大的水柱噴湧而出,蔚為壯觀。
⊙尋幽探秘:
2.五四廣場為什麼要用“五”、“四”這兩個數字來命名?
五四廣場因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五四運動”而聞名。而之所以在青島建立這樣的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廣場,也是因為,青島正是當年這場偉大運動的導火索。因此,這個廣場的建立就是要弘揚五四愛國精神,激勵人們更加奮發圖強。
【棧橋】
青島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它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連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的美譽。在橋的南端建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的“飛閣回瀾”便是指的這裏。
青島的前海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後來,經過多次的修整與擴建,現在的棧橋已擴展到440米。
站在棧橋上,遠處就是小青島白塔綠樹的美景,而在海灣西側又是頗具現代化風格的高層建築群,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返。
【嶗山】
嶗山位於黃海之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現今保存下來的道觀以太清宮的規模最大,曆史也最悠久。
嶗山山海相連,風景秀麗,著名的嶗山十二景——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太清水月、海嶠仙墩、那羅佛窟、雲洞蟠鬆、獅嶺橫雲、華樓疊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鳴泉,是最為吸引人的。
1982年,嶗山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天主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是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的。這裏可以容納上千的教徒,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更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1981年4月,因文革而被破壞關閉的教堂重新恢複使用,並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老人】
在青島嶗山腳下臨海斷崖南側,距離海岸百米的地方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看起來就好像是一位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稱“石老人”。 石老人是我國基岩海岸(由堅硬岩石組成的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岩柱)景觀。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青島市成立了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此地也成為了青島著名的觀光景點。
典故傳說
【石老人的傳說】
相傳,古代嶗山腳下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漁民,他的女兒聰明美麗,兩人相依為命。不料,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漁民日夜執著地在海邊呼喚。
可是有一天,霸道的龍王卻趁老人坐在水中休息的時候施展魔法,將老人的身體變成了石頭。老漁民的女兒得知父親的遭遇後,拚死衝出龍宮向父親奔去。當姑娘剛走近嶗山,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變成了一塊礁石,孤零零地定在海上。
從此父女倆隻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後來人們把變成石頭的老人成為“石老人”,而那塊巨礁則被稱為“女兒島”。
知識百科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897年德國占領了青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繼續占領青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1月,在法國巴黎“和平會議”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提出要收回青島主權,但是卻遭到了英、法、美、日等國的拒絕,不但如此他們還強行將德國對青島的主權轉讓給了日本。消息傳來,全國震驚,北京學生於1919年5月4日舉行遊行示威,強烈要求拒絕簽約。學生們的愛國行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在舉國的反對聲中,中國北洋政府被迫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從而粉碎了日本企圖永久侵占青島的陰謀。在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下,終於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島的主權。
4.泰安
名城概覽
泰安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是一座隨著曆代帝王的封禪、祭祀而興起的古城。北以泰山與濟南為界,南與濟寧市相連,東與萊蕪和臨沂毗鄰,西隔黃河與聊城相望,是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
泰安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古老的泰安煥發出勃勃生機。市區內既有古樸蒼然的曆史遺跡,也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築,主要的旅遊名勝有東嶽神府岱廟、碧霞祠、清真西大寺、通天街、紅門路等。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由於曆代帝王封禪和宗教文化的發展,給泰山遺留下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2007年,泰安被評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泰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它名字的由來和含義是什麼呢?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奇境珍藏
【岱廟】
岱廟又稱東嶽廟或泰山廟,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曆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廟創建於漢代,曆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其建築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是山下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從此處步步登高,漸入佳境,仿佛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五嶽獨尊】
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42厘米,曆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於清光緒丁未年間(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王室的子孫,皇帝的親戚)題書。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尋幽探秘:
2.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僅占第三位。但它為什麼成為顯赫於古今,以“五嶽之長”、“五嶽獨尊”而獨享盛名呢?
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水、泗水、淮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其次,它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所以有“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說法。
古人認為東方就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且古代先民往往把地處東方的泰山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後代的皇帝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泰山也就成為曆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
【十八盤】
從鬆山穀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 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有3個十八盤的說法。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全程不足1千米,石階共計1600多級,垂直高度400米。可見,十八盤之陡峭程度,可謂“崖壁如削”,所以有“泰山最險處,首推十八盤”的說法。
【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泰山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始建於宋代(1008年),總麵積3900平方米。正殿內供奉女神碧霞元君銅像,左右配殿供送生、服光二神像,殿前有香亭,兩側分立兩座明代銅碑。“碧霞寶光”又稱“碧霞佛光”,是泰山的一大奇景,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
4.碧霞元君是誰?
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泰山聖母、泰山娘娘,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鬥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仙,後奉玉帝之命,統領嶽府神兵,查看人間善惡。
至今民間仍有傳說,碧霞元君能福佑眾生,有求必應。每年有幾百萬的香客遊人登上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祈求神仙福佑。
【天街】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天街意為天上的市街,這裏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布滿了賓館、飯店、商鋪。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麵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倚靠石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
【日觀峰】
日觀峰位於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岩,因可觀日出而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登上日觀峰可盡賞旭日東升的壯麗場麵,可晴覽山色、陰觀雲海。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雲海玉盤是泰山著名四大奇景。
典故傳說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古時候,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叫石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在泰安南邊有個大汶口鎮,有戶張姓人家的女兒28歲,長得脫俗漂亮。可是近來每到太陽下山後,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吹到她的屋裏。時間久了,女孩麵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醫生看,仍治不好。所以,人們傳言,張家女兒是中了邪,吃藥也不能治愈。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下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請他去為女兒降妖除魔。最後,石敢當憑借智慧和勇氣,把妖怪趕跑了。可是妖怪逃出泰安後,跑到在別的地方繼續興風作浪。於是,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取來泰山上的石頭,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家鄉的和自己的名字:“泰山石敢當”。當誰家鬧妖氣時,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妖怪就跑了。
後來流傳妖怪怕泰山石敢當,隻要人們找塊石頭或磚頭,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至今,泰山腳下的有些居民家裏還能看到刻有“泰山石敢當”幾個字的石頭,作為避邪之用。
知識百科
【皇帝封禪】
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中,封禪是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最為盛大的活動。中國古代帝王秉承“神權天授”的理論,受天命而為帝王的“天子”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曆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遝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
5.曲阜
名城概覽
曲阜市,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隸屬於山東濟寧市。以其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東方文化而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聖城”。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曲阜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的早期文明。上古時期炎帝、黃帝和少昊都曾定都於此。商朝時曲阜為奄國國都。到了周朝,曲阜被定為魯國的都城,並以“禮義之邦”而著稱,這裏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據有關記載,孔子生於尼山,葬於曲阜市北麵,即現在孔林的所在地。
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被世人合稱為“三孔”,並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曲阜除了著名的三孔,還有少昊陵、石門寺、周公廟、春秋書院、西夏後遺址等多個文物古跡。
曲阜是儒文化的發源地,每年的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這裏都會舉行眾多的活動,來紀念孔子。
⊙尋幽探秘:
1.曲阜的尼山本叫尼丘山,後來為什麼更改了名字呢?
古代時的魯國,原是個多山之地。尼山,就位於曲阜東南的30千米處,是孔子的誕生之地。尼山本來叫做尼丘山,但因孔子名丘,世人出於對聖人的尊崇,為避聖諱,遂將尼丘山改名為尼山。
奇境珍藏
【孔廟】
孔廟坐落於曲阜城的南門內,初建於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孔廟的建築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其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前後分為九進院落。沿著中軸線,有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曆代碑刻等。孔廟院內盡植蒼檜古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的悠久曆史,又烘托了孔子的思想之深奧。聖跡殿、十三碑亭和大成殿等處,陳列有大量的碑碣石刻,其碑刻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杏壇】
杏壇,相傳為孔子在世時的講學之處。它位於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黃色琉璃瓦朱紅色柱子,上麵有彩繪的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杏壇讚”禦碑。壇前有一形製古樸的石香爐,其高約1米,為金代的遺物。壇旁有一株樹冠如蓋狀的古檜樹,人們稱之為“先師手植檜”,相傳原為孔子親手所植,但幾經榮枯毀於火難,現存的檜樹是雍正年間古樹樁下複生的新枝長成的。
【大成殿】
從杏壇向北望去,在雙層玉色欄杆的簇擁的台基之上,是一座金黃色的大殿。大殿正中高高懸掛的海藍色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約1米,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與核心。它和故宮的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大成殿高達24.8米,寬45.78米,縱深24.89米。大殿黃瓦覆頂,雕梁畫棟,結構簡潔而整齊,四周廊下環立著28根整石雕龍的石柱。柱上龍姿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其刀法剛勁有力,雕刻玲瓏剔透。大成殿的建築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們的智慧和才華。
【孔府】
孔府坐落於曲阜城的中心孔廟的東側,是孔子世代的嫡係子孫居住的地方,又稱“衍聖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孔廟占地達7.4公頃,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約480間,分為中、東、西三路布局,分前後九進院落。中路為主體建築,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最後為孔府花園。孔府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典型建築。
孔府門前有一對2米多高的大石獅。紅漆黑邊的大門正中上方,高懸著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聖府”二字。
【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