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能力決定一切——李東生的掌控之道(2)(2 / 2)

李東生認為,企業搞國際化,練好內功才能走出去。他說:“從日本、韓國企業過往的經驗來看,企業搞國際化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來不得任何的急功近利。首先,要培養一支國際化經營的隊伍。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到不容易,因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驗都很少。其次,要確定一個務實的發展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國際市場的推廣是一個長期的係統工程,許多基礎工作是不能逾越的;在選擇市場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對當地的市場需求和自己的比較競爭優勢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找準定位。此外,在推廣的過程中,還要逐步建立一個國際經營管理體係。有些企業在國內的經營管理就有許多問題,在基礎還沒有夯實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地跑到海外去,結果隻能是失敗而回。我覺得,企業在自己基礎不是很穩固的時候,可以先考慮借助一下外麵的力量,如搞OEM、ODM,最後再過渡到自己品牌的推廣。”

TCL推行國際化的目標市場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而國內其他一些大企業如海爾,其國際化的目標市場卻選擇了美國、歐洲等成熟市場。對此李東生認為進軍成熟市場成本太高。他說:“就TCI而言,我們以生產黑色家電為主,由於目前歐盟對中國產品有反傾銷的壁壘,因此這類產品很難進去。美國市場我們也認真研究過,以我們現在的產品線直接去做美國市場,不太容易成功。美國市場比較成熟,市場雖然很大,但成長很慢,而且基本上已被幾個大的經銷商瓜分得差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去攻打,成本太高。美國市場我們有做,主要以OEM和ODM為主。我認為,對於進軍發達國家市場,中國企業還是要務實一點:一方麵要充分發揮自己在製造領域的優勢;另一方麵通過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掌握國際最新技術動態。這樣做一樣可以在發達國家得到市場份額。”

借力打力是成事的方略

中國TCL集團所屬的德國施耐德電器有限責任公司開業典禮於2002年10月25日在慕尼黑舉行,這標誌著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方麵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施耐德公司原是一家老牌德資企業,生產電視、音響等家用電器。2002年3月,因負債過多,施耐德公司的控股集團宣布破產。經過數月談判,TCL集團終於在9月下旬以820萬歐元全資收購了施耐德公司。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歐盟地區投資最大的生產性項目。

TCL總裁李東生在開業典禮上向來賓介紹了。TCL集團的發展戰略。他說,施耐德公司有曆史悠久的品牌和完善的銷售網絡,收購施耐德公司填補了TCL在歐洲的“空白”,翻開了該集團向海外發展的新的一頁。

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姚雅珍說,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在繼續開放市場和吸引外資的同時,中國政府還製定了“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她表示相信,繼TCL集團之後,還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到德國和歐洲投資,為加強雙邊經貿關係做出貢獻。

德國巴伐利亞州經濟、交通和科技部副部長施皮茨納說,TCL在巴伐利亞的投資,不僅使自己在歐洲有了立足之地,同時也促進了該州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因此對德中兩國來說是“雙贏”。

施耐德公司的工廠設施位於巴伐利亞州的圖克海姆市。據TCL人士介紹,經過整頓後,施耐德公司的產品將從明年初起重新投放德國市場。

2003年3月,TCL總裁李東生在京宣布,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北京友邦在線,正式成立TCL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並推出五款TCL王牌筆記本電腦。

TCL進軍筆記本電腦行業是集團在IT領域的又一重大舉措。TCL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收購友邦在線,TCL數碼科技公司的總經理由友邦在線的總經理劉東援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