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邵氏公司曾遇到來自“電懋”的挑戰。那時,星馬巨子陸運濤派人到香港成立“電懋公司”,發展電影製片,以供應“國泰”在星馬兩百多家戲院的片源,“電懋”影片拍得不錯,發展迅速,與邵氏形成競爭。有著強烈進取心的邵逸夫針鋒相對,寸土不讓,親自坐鎮發展製片擴大招兵買馬,網羅各種電影人才。那段時間,服務於邵氏、“電懋”的導演與明星是很吃香的,兩家為了競爭,人才搶來搶去,邵氏不要“電懋”要,而且都是出高價,所以那段時間港報常常可見某某明明星、導演跳槽,甚至電影鬧雙胞案也發生不少,這種糾紛,直到大老板陸運濤在台中乘飛機罹難,“國泰”結束才停止。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講求賺錢。因此,邵氏出品,商業色彩十分濃厚。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片“媚俗”,缺少藝術價值;邵氏拍片多,傳世少,但在商言商,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認為,他並非不要藝術,而要的是大眾藝術,市民口味。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賞的下裏巴人,才是他選擇的道路。為了取得商業效益,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他寧願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問他為什麼,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為此,邵逸夫時刻把握著文化動向,分析著觀眾的喜好,以決定自己的選擇,或許,這正是他的成功之處。
重金用人是待人之道
邵逸夫初到香港時,香港最好的片場仍在“電懋”手中。其實“電懋”也未能充分施展,廠地周圍已無發展的空間。其他的如“堅成”、“華達”、“永華”等電影公司,因無片場,隻好租用別人的地方,難以大展手腳。
邵逸夫不惜財力物力,在清水灣一口氣建起了四座攝影棚,“邵氏影城”初具規模,已經擁有自己的場地,可以投拍影片了。
攝影棚建好了,新公司成立了,機器設備齊全了,萬事俱備,就差人才,如製片、化裝、剪輯、配音、暗房、編劇、導演、演員……這些必不可少的各部門的演職人員。
邵逸夫禮賢下士,廣招八方俊傑。
邵逸夫來香港主政“邵氏”,頭等大事是要物色宣傳人才,作為自己的左右臂膀。
他尋覓多日,考察人數,均不甚理想,計劃擱淺。
這宣傳人才一角非同小可,他要擔起公司的形象宣傳、影片的包裝設計重任。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宣傳攻勢的輿論效果。宣傳人才必須既懂義務,熟悉市場行情,又善於運用傳媒,把握宣傳的分寸;要具有雄辯的口才、敏銳的頭腦、良好的社交才能,必須是個一專多能的全麵型人才。隻有具備了這些優秀條件,方能勝任這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邵逸夫深知宣傳人才的重要,不能馬虎對待。盡管登門報名者絡繹不絕,可他嚴格考核,慎之又慎。他抱著“寧缺勿濫”的態度,決不放鬆或降低自己的標準,不滿意不理想者堅決淘汰,毫不手軟。
麵對邵逸夫嚴厲苛刻的招聘條件,不少人知難而退。勇敢挑戰者,最終也榜上無名。一批又一批報名者,猶如大浪淘沙被淘盡。宣傳人才始終像那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不見方蹤。
邵逸夫感歎:簡直如大海撈針一樣難啊。沒有合適的宣傳人才,邵逸夫的電影事業很難開展。這好比抱有遠大誌向的大鵬,沒有雙翼,如何展翅高飛,翱翔萬裏?邵逸夫要建立他的電影王國,不管計劃如何完美,雄心如何宏大,倘若物色不到好的助手輔佐,他的事業到頭來隻是紙上談兵。
宣傳人才這個首要問題,困擾的邵逸夫寢食難安。他企盼著奇跡出現,那個夢中的理想人才能從天而降,熱烈相助他的電影大業。
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邵逸夫苦惱萬分之際,一個意外的電話,好比雪中送炭,幫他解了燃眉之急。打電話的是供職於英文《虎報》的吳嘉棠,他們早年相識,並且關係甚密。吳嘉棠向邵逸夫推薦了鄒文懷。他原籍廣東潮州,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講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和英語。在上海擔任過西報記者。來香港後,初在虎報任職,其後轉往美國之音主理廣播節目,然後再轉往美國新聞處香港分處工作,工作表現出色,獲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