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萌生地產情到海南撤資,再到投資“錦官新城”,劉永好每一步走的都很穩,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地產業心儀已久,他在不斷接觸地產,了解地產,直至熟悉地產,形成自己的地產理念。有了“錦官新城”的成功規模,劉永好便開始放手大幹起來,雄心勃勃地想把“新希望”發展成一家全國性的房地產企業,這種目標是一些老房地產商也沒有的。
不輕易幹,要幹就一定幹好,這就是劉永好。
多點開花是聰明之舉
乳品業是具有長久生命周期的基礎性產業,而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乳品業極度不發達的國家,199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806.9噸,僅為世界總產量的1.43%。奶類人均占有量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懸殊。歐盟1997年的一份統計材料表明,在世界奶類人均占有量的排名中,中國被排在第148位。目前中國奶類人均占有量僅為6.4公斤,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與亞洲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僅為1比6.25。國外人均奶類消費量遠遠高於中國。
1999年發達國家奶類總產量比1992年減少42%,發展中國家則增長29%,亞洲發展中國家增長29.3%,發展中國家乳品產業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乳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而“九五”期間,我國乳品行業大型企業集團迅速崛起,產品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大,形成了一批國內著名品牌。以上海光明集團為例,1996年其液體奶產量為1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3.4億員。“光明”、“三鹿”、“伊利”、“完達山”被授予“馳名商標”。隨著生產集中度的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更加顯現,市場消費進一步向名牌傾斜。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的統計,2000年按銷售額排名前十位的企業,液體奶的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2%,奶粉銷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3%。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董事長宋昆岡指出,過去五年來,我國牛奶產量和消費量大幅度增長,乳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奶源基地建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液體奶生產量與消費量已經超過乳製品的數量。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我國奶粉等乳製品產量達到82.9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1.5%;市場銷售的液體奶達到150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47.3%。
這樣的“利好”形勢,自然吸收了劉永好的注意,每天都在考慮手中大筆資金去向的劉永好在經過市場調研、分析之後,總結出:“乳品行業正在出現與當初希望集團發展飼料時同樣的機會。”
2001年初,劉永好除了“飼料大王”、“金融大王”之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中國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首席主席。這是西部12個省(市)近百家乳品企業選舉的。由此,劉永好決心爭做“乳業大王”的願望付諸實施。2001年4月2日,劉永好決定,“新希望”將在乳品產業規劃投資10億元,拉動20到30億的存量資產,使乳業企業年銷售額達到50億至60億元。在一年內的目標是,通過資產重組,使新希望麾下擁有8到10家乳品企業,作為新希望乳業的第一個產業群。而突破口則是整合川內乳業資源,其重組目標已直指目前號稱西南乳業老大的華西乳業公司。
目前一家具有國際背景的著名公司,已為“新希望”量身定做了一套在乳業上的五年發展規劃,該方案已獲得包括劉永好在內的“新希望”高層人士的首肯。劉永好已交代麾下要員,按圖索驥,強力整合乳業。
據披露該方案的主要宗旨為,根據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新希望”高層認為,該集團是做農業起家的,構築大農業產業化事業平台,是“新希望”發展戰略的根本支撐點。而這個支撐點的基本框架應包括,以飼料為基點,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形成種植業(飼料原料)——飼料產業體係,養殖業——食品及乳業兩大相對完整的產業體係。
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坐鎮中心而掌控全局,這是許多企業家夢寐以求的事。但要想完成養殖業——食品及乳業產業體係的打造,對於剛涉足乳業的劉永好而言卻並非易事。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除了借助資本力量,別無他途。於是和其它乳業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的計劃擺上了劉永好的案頭。
2001年10月中旬,新希望集團與四川陽坪乳業公司閃電簽約,開始了它們之間的合作曆程。陽坪乳業是一家老牌國企,由四川省陽坪種牛場等3個經營實體組成,是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四川省最大的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製品生產基地,年產奶粉2500餘噸,液體奶1.5萬餘噸。
根據協議,新希望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陽坪乳業合資組建四川新陽坪乳業有限公司,新陽坪乳業注冊資金7000萬元,“新希望”僅出資3850萬即占有55%的股份,取得了絕對的控製權。
在簽約儀式上,劉永好相當低調,他說“新陽坪”暫時不想和國內乳業巨頭展開正麵交鋒。他的目標隻是在數年內先練好企業內功,爭取成為西南地區乳品行業的老大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