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言(1 / 2)

負責就是認真踏實,盡到應盡的責任。擔當,簡單地說,就是承擔並負起責任,是人們在職責和角色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義務,並在承擔義務當中激發自己的全部能量。看一個領導幹部,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事業心、責任感、原則性,歸結起來,就是有沒有擔當精神。習近平同誌在出席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時提出:“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看一個領導幹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李源潮同誌在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幹部學院2010年秋季開學典禮上也指出,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責任,對組織的重托、人民的期盼,胸懷責任心,肩挑使命感,抓在手上,落到實處。一言以蔽之,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精神的領導。這也是習近平同誌提出的“兩個有沒有論”。

當前,個別地方在處理一些社會影響比較大、人民群眾關注程度比較高的棘手難題時,由於工作方法過於簡單、粗暴,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導致一些領導幹部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出現畏首畏尾、不敢負責等傾向。麵對急需解決的問題采取拖延、逃避等方法,以致矛盾越積越多,群眾意見越來越大。幹部隊伍中,缺乏擔當精神的不在少數。有的怕得罪人,怕破壞“團結”的大好局麵,怕“關鍵時刻”拉不到選票,不願擔當;有的膽小畏難,遇事避難,縮手縮腳,不敢擔當;有的即將“到站”,成了“天花板”幹部,做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肯擔當。長此下去,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形成不良作風,而且還可能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障礙。

當前,麵對改革發展和諧穩定的艱巨任務,絕大多數黨員領導幹部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實幹精神和優良作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讚譽。但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他們奉行隻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的處世哲學,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對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勢必敗壞幹部隊伍風氣,坐失改革發展良機,貽誤黨和人民的事業。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工作任務繁重,在實際工作中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對此,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忍辱負重、攻堅克難,全力推進各項工作開展。同時,應清醒地看到,經曆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在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的基礎上,要切實加強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特別是要加強社會創新管理,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製、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係,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