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番外(1 / 2)

番外

在趙瑗退位後的第三年,史官請修國史,趙愉便命虞允文負責這件事情。

虞允文今年已經五十多歲,頭發花白,已經見不到當年那個白衣書生的半點影子了。國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昔秦檜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便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兒子秦熺,現在虞允文事務繁多,並沒有這麼多的精力來逐字逐句的修訂,便將其大部分工作交給了秘書省少監一位姓史的少年。

這位少年是當年赫赫有名的史浩的孫子,名彌遠。

史彌遠入仕不久,對於修訂國史這個工作十分的有熱情,而對於當年所發生過的事情,更是充滿了好奇。

他開始在這些繁瑣的記錄裏,尋找所謂的真相。

那個北伐成功,收複燕雲的將軍,真的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和皇帝是那種關係嗎?

史彌遠翻開那厚厚的一摞起居注,從趙瑗登基一直到其退位,幾乎每天都有記錄。

朝議如何,北伐進軍如何,前方戰事如何,史彌遠開始著手編撰國史。

每當他看到蕭山的名字時,心中便湧起了一股怪異的感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收複了燕雲,卻不要封王,隻以一個四品武將的身份留在邊關,難道就是為了那個身為皇帝的愛人?

史彌遠有些難以理解,在寫到蕭山為何辭官北伐這一段的時候,他犯了難,不知道是否該如實寫下來,於是他去問虞允文:“虞相公,這件事情,當如何寫呢?”

虞允文微微有些詫異的看著史彌遠,道:“史官當無偏私,發生了什麼,就寫什麼,不需問如何寫。”

史彌遠便如實的在國史中寫下了那麼一條:山因於上有私,不容於眾臣,不得已請求辭官,以四品武將隻職領軍北伐,終身不再返回京城。

在經過了五十年後,蒙古鐵騎第一次南下,踏上了這片土地。

但是其初戰以失敗告終,駐守在長城沿線的士兵,輕易的粉碎了這次進攻,並且給蒙古留下了南方強大,不可輕犯的印象。

兩百年後,宋走到了盡頭,它是從內部消亡的,南邊的一個小村落裏,誕生了新的雄主,很快席卷天下。

按照慣例,新誕生的朝代當給上一個朝代修史,成為正式的史書。而修史所依據的內容,則是上朝所編纂的國史和其它的一些相關資料。

在宋史本紀-武宗傳,和宋史列傳——江北王蕭山傳。這兩篇傳中,都不可回避的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人的關係。

史官當秉筆而斷,兩個人的故事雖然描述的簡略,但卻就此寫在了史書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