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愛是最大的包容(3)(1 / 2)

一天晚上,這個年老傷心的妻子渴望愛情。她跪在丈夫膝前,央求他朗誦50年前他為她所寫的最美麗的愛情詩章。當他讀到那些美麗、甜蜜的日子——現在已成了逝去的回憶時,他們倆都激動地哭起來……

82歲的時候,托爾斯泰再也忍受不住家庭折磨的痛苦,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脫離他的妻子而逃出家門——逃向酷寒、黑暗,不知去向。

11天後,托爾斯泰患肺炎,倒在一個車站裏。他臨死前的請求是,不允許他的妻子來看他。這是托爾斯泰夫人抱怨、吵鬧和歇斯底裏所付出的代價。

地獄中的魔鬼所發明的種種毀減愛情的利器中,吵鬧是最可怕的一種。麵對自己的婚姻,每一個人都希望它美滿,幸福。可我們將婚後日子往往在互相的指責和抱怨中度過,這樣的抱怨又有什麼意義呢?其實,仔細想想你的生活並不是很糟糕,隻是你的欲望太多,期望太多,所以常常抱怨。生活是自己的,麵對的人也不是別人,是要拉著自己的手走一輩子的人,我們何不多一些寬容和諒解,每天快快樂樂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呢?

安樂窩:天堂裏的地獄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除了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必要的滿足之外,更多的是從思想上幫助孩子,使其多學習、多養德、多自立,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而不是躺在父輩提供的“安樂窩”裏睡大覺。教孩子學正道、走正路、幹正事,才會使其終身受益,健康成長。

馬克思說:“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如何教育呢?魯迅先生的回答是:“要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生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縱觀當今世界,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鍛煉孩子經受磨礪的耐力,鼓勵孩子勇於競爭的心力,已成為培養下一代的主要目標。

美國前總統福特還在任時,他女兒蘇珊念大學期間,經常到通訊社等部門搞雜務和攝影報道,用此收入補充自己的學習費用,而不是完全依賴當總統的父親。芬蘭一位總理的女兒在瑞士上學,由於瑞士物價比芬蘭高,父母給她的隻夠費用的2/3,為了彌補1/3的不足,在業餘時間裏她到飯館去幫著刷洗餐具。在日本,90%以上的大學生都勤工儉學,即使是家庭十分富裕的孩子也不例外。

1998年,軟件大王比爾·蓋茨宣布,他的185億美元財產除每個孩子各得1000萬美元外,其餘將全部捐獻給社會福利事業。

英國住宅裝飾公司董事長馬庫斯說:“遺產對有些人來說是一種負擔。如果我的孩子想成為富翁,就必須靠自己的努力。”他把價值8億美元的財產全部留給了馬庫斯基金會,用以支持教育和殘疾人事業。

惠普公司創始人帕卡德死前捐出了他大部分財產,共計50億美元,他的子女對父親的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們說:“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自己的成功。隻要努力奮鬥,將來可能會和父親一樣幹得出色,甚至更出色!”

也許,不留給子女遺產會更利於子女的成長、成才,可使子女得到重新收集財富的快樂。李嘉誠沒給兒子李澤楷什麼,但李澤楷卻靠自己的努力成為香港新一代的億萬富翁;霍英東的孩子們也靠自身的奮鬥成就了事業。

很多時候,我們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我們精心安排的,我們害怕孩子走彎路、遇挫折,我們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卻發現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實,對於孩子來講,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總會被父母所壓製,會認為孩子的這樣的想法極不成熟,所以什麼都不讓他們做。其實一個人在不斷磨煉中逐步成功才算得上是大成功。

讓孩子自己學著走路,學會“覓食”,他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古詩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感恩,會使友情經久彌堅。

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次性”的,就像欠債還錢,概不賒欠。如果你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痊愈後就扔掉,你永遠也無法獲得真心。

隻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能深得人際交往之妙,贏得人們的尊重。

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堅持親自給重病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誌們在饑寒交迫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後來就累病了。19年後,楊立三去世,身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堅持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來在嶗山遇險,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大多光榮犧牲。事後,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誌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後寫上“嶗山遇險,僅餘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裏,直至病逝才被人發現。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的遺體,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一圈;難怪會出現十裏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的動人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