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其實,這就是在勉勵青少年一代,要學會獨立生存,而不做貪圖享受的少爺小姐。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煉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
保持健康:有健康孩子才有一生的資本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
——(英國)斯賓塞
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
——(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教育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4年都會對青少年做一次體質監測。但監測的結果卻令人堪憂,最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能素質正在逐漸下降。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結果中顯示:
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學生近視為31.67%,初中生近視為58.07%,高中生近視為76.02%,大學生82.68%,患者人數超過了6000萬,絕對人數高居世界第一。
兒童齲齒的比例高達83.5%;80%以上的青少年有頸椎問題。
在當時0~6歲的兒童中,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8%,7~17歲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了21%。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超重及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在大城市男孩超重已達16.7%,女孩超重為9.6%。
與超重同時存在的還有營養不良,7~12歲兒童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在大城市是20.6%,在中小城市是26.4%。
7~17歲的城市男孩12.3%存在貧血問題,城市女孩貧血達15.9%,農村孩子貧血率更高。而且,一些原本隻在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也經常在青少年身上發生。
這是一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視的數據。麵對這樣的數據,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反思,讓孩子好好學習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沒有了好身體,學習又從何談起呢?
許多教育者都對這樣的數據感覺非常驚訝:中小學生不但體能素質下降速度驚人,而且體質差的程度也讓人不敢相信。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僅擔憂,將來從校門裏走出來的會不會是一群手捧高學曆的“身體廢人”?
健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成功與財富才會伴隨身邊;失去健康,無論成功還是財富,都不能長久存在。也就是說,隻有保持健康,人生其他的東西才能有資本去談。成功與財富,隻會在健康的基礎上產生。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健康的重要性:數字“1”代表健康,而其他的諸如財富、成功等等的東西則都用數字“0”來表示。若是“1”能存在,那麼它後麵每增加一個“0”,這個人就會越富有;而相反的,若是“1”失去了,那麼無論有多少個“0”存在,都相當於什麼也沒有。而在“1”的前麵還有一個“±”號,“+”代表有德行,“-”代表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身體越健康,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有德行,身體又健康,再加上有知識,這樣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
由此可見,健康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提醒孩子,身心健康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錢”,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健康。
培養建議
建議一: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三方麵全部都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身體無病或體質健壯。”生理、心理、社會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度統一,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一個人的不健康。
對於這個定義,父母可以通過一些通俗的方式,比如講故事、看健康教育動畫片,以此來讓孩子基本理解健康的含義。父母要讓他明白,並不是簡單地說不得病就是健康了,健康所涉及的方麵有許多。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從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狀態。
建議二:注意孩子的飲食結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孩子的挑食問題便也隨之而來。愛吃的吃許多,不愛吃的一口不嚐,這樣的飲食結構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
食物為人體提供了身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而當食物種類豐富且搭配合理時,人體對這些營養的吸收利用率才達到最高。隨著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的飲食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父母要特別注意孩子飲食品種的多樣化及食物的合理搭配。
暑假結束後,上小學3年級的李奇,本該精神飽滿地去開始下一學期的學習。但媽媽卻發現李奇一直無精打采,而且還食欲不振。媽媽開始以為是自家的飲食出了問題,但仔細檢查過後,卻沒發現什麼問題。無奈,媽媽隻好去求助營養專家。
後來,媽媽才知道了原因。原來暑假期間,李奇最愛吃的就是冷飲和燒烤,幾乎天天都吃,但對其他的蔬菜水果卻是看都不看一眼。父母對李奇的這種吃法也未加太多阻攔,而是認為隻要孩子愛吃,吃多少都沒關係。就是這種缺乏營養配比的飲食結構,打亂了孩子腸胃的運動規律,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並最終導致孩子沒有胃口。
許多孩子都有過像李奇這樣的情況,直到出現食欲不振,身體健康受損,父母才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飲食結構應該注意合理搭配,從營養來講,飲食結構平衡的膳食,就是使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態,熱能及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及體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適宜比例。
另外,時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胖子”,這也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這也要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食物除了要多樣化、營養要全麵,更要注意熱量的攝入不能超標。盡量多吃當地當季產的水果蔬食,少吃肉食。
建議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
今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間越來越少。曾經有一個關於運動的采訪,記者采訪一些白領,問他們每天都運動多長時間,有八成人的回答居然是:“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裏有時間運動?”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比較緊張,體育鍛煉也不足。而很多父母也認為,隻要孩子學業好,其他都在其次,將來有個好發展,生活衣食無憂,讓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從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進入初中後,本來就不愛運動的常寧更不活動了。每天除了上學,他回家後就是窩在家裏做作業、看書,累了看看電視,連門都不出。就算是雙休日,他也一樣在家悶兩天,從來都不出去。而在學校裏,他對體育運動也絲毫不感興趣。
常寧學習成績的確是不錯,但是身體狀況太差了。僅僅補充營養根本不夠,天氣稍微一變,常寧就會生病。父母十分擔心,常寧現在才上中學,長此以往,到了高中、大學,他的身體能受得了嗎?
其實常寧父母的擔心,現在許多父母也都有。他們一方麵希望孩子學業有成,能夠出人頭地;另一方麵,幾乎都在擔心,隻顧著埋頭苦讀的孩子,身體究竟能不能受得了。而有的父母隻是不停地給孩子補營養,但營養與鍛煉是不能互相替換的。現在的孩子,豆芽菜與小胖子比比皆是,容易生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可見體育鍛煉必須要引起父母與孩子的足夠重視。
因此,父母應該提醒孩子,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鍛煉。哪怕是每天慢跑或散步,都會比窩在家裏大吃營養品要有用得多。隻有身體健康,才能有精力,也有能力去生活、學習與開創未來的事業。
建議四: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與心態
保持健康,除了要保持身體的健康,也要同時保持心理的健康。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一生快樂,就要培養孩子從小有個積極健康的心態,讓他永遠微笑著麵對這個世界。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是讓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時還能讓他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上初中2年級的陳亞,最近過得不太舒服。先是期中考試發揮失常,然後又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又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好容易雙休日休息,還被媽媽嘮叨。陳亞一連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細心的爸爸把孩子的狀態看在了眼裏。陳亞剛被媽媽說完賭氣回屋後,爸爸也跟了進來。
一番長談後,爸爸給陳亞留下了幾句話:“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樹立必勝的信念;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學會寬容,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後來,陳亞平靜了許多,他將爸爸留下的話寫到了紙上,並貼在了書桌前,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心態,這才是健康的表現。
孩子在成長中的確會有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煩心事。而這些看來其實本沒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往往是在反映他的心理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在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地修正與幹預,幫助孩子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發生。正如陳亞爸爸留下的那幾句話,一定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才能保證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
建議五: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
環境造就一個人,孩子所處時間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讓他在自然而然地熏陶中建立起平和且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心理品質,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影響著他的心理。而家庭中形成的融洽和諧的氛圍,正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絕佳的條件。“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若孩子經常置身於父母衝突的環境中,情緒苦悶、低落,會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不良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此,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同步的健康成長。
金玉良言
健康被稱為人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父母和孩子都要時刻將健康問題擺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孩子,要能以強健的體魄、平和的心態去積極應對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個全麵健康的人生。
管理錢財:有效提升孩子的財富商數
理財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金錢的態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
——(美國)羅伯特·清崎
我隻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
——(美國)比爾·蓋茨
高先生的兒子今年13歲。兒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對吃穿玩樂也越來越講究,花錢也越加沒有節製。高先生和妻子商量,要通過一個辦法,使兒子對花錢和管理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於是,他們通過開家庭會議,達成協議:每人輪流每月管理家庭一切開銷,總開銷不能超過2000元。
第一個月,由高先生的妻子理財。妻子首先列出開支計劃:家庭生活包括柴米油鹽、水電煤等費用1000元,人情往來500元,兒子零花錢200元,添置衣服300元,計劃共開支2000元。這個月裏,妻子安排得井井有條,每日飯菜搭配得當,給高先生還添置了一件必要的衣服。因為該月沒有人情之事,3個人在月末還出遊了一次。雖然,兒子的零花錢用完後又找母親要,但母親堅定地拒絕了。
到了兒子理財的那個月,兒子並未做任何計劃,月初天天大手大腳地花錢,過了20天,1500多元就被開支出去了。高先生提醒兒子:“這個月還有10天的時間,而且,月末要繳水電煤的費用,你要計劃著花錢!”從此,兒子每天隻買便宜的素菜。高先生和妻子並未責備兒子,還時不時在飯桌上說:“素食才真正有利於健康啊!”
兒子好意思地對媽媽說:“這個月我沒理好財,下次您要教我啊!”從此以後,兒子不但開始學習理財,而且在父母的幫助下,也不像以前那麼無節製地花錢了。
高先生夫妻倆的做法很有智慧,如果不是讓兒子親身體驗一下管理錢財的重要,兒子恐怕很難學會合理地支配錢財,更不會改變無節製花錢的壞毛病。如果父母隻是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或者強行改變孩子花錢的行為,收到的效果肯定不如讓孩子親身感受來得明顯。
金錢是每一個人換取物質生活的必要媒介,當孩子有能力管理錢財、使用錢財時,他未來的生活不會捉襟見肘,他的事業之路總會絕處逢生,他的人際交往也會遊刃有餘。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過:“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絝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抑製住任何的誘惑,以至陷於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貧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後卻成就了大事業。一畢業就投入社會的苦孩子,開始做著非常平凡的工作。可這些苦孩子,也許就是無名的英雄,將來能擁有很豐富的資產,獲得無上的榮譽。”
因此,無論一個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理財能力。因為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花錢習慣,在成長中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常孩子在積累“量變”的時候,父母是很難觀察到孩子表現。直到“質變”發生,父母才會看到孩子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早有“埋伏”。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等到孩子出現不會管理錢財的問題時,才去糾正和培養。那麼,生活中,父母該如何落實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從小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管理與合理使用錢財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等到孩子有權利支配很多錢財的時候才體現出來。父母應當知道,一個善於管理自己物品的孩子,無形中做事的過程就具備了條理性和計劃性。孩子這種對待物品良好的態度就會自然用在錢財的管理上。
石磊是一個25歲的青年,對管理錢財沒有任何觀念。一個月的工資通常都是在月初大手大腳花得所剩無幾,月末隻能節衣縮食。而且,他從來沒有使用過錢包,通常都是左口袋500元,右口袋20元。遇到付錢的時候,總是要搜遍全身的口袋才能找到。而且,自己買到的貴重物品的發票通常都不知道放在哪裏……看似賺錢不少,但是好像總沒用對地方,尚且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一個儲蓄。
仔細觀察石磊的生活習慣:所有的物品沒有固定的地方,想放到哪裏就放到哪裏。而且無論物品多麼貴重,都不會妥善保管,也從來不愛惜。於是,他把這種態度習慣性地用在管理錢財上,花錢既沒計劃,又不節製,生活總是顯得亂七八糟。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細節,任何一個細節的積累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當孩子學會為自己收拾一個幹淨、整潔、有序的環境時,當他學著打理自己的物品,這就是在為他將來的理財能力打基礎。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自律和自控
自律和自控看似和理財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一個有自律能力的人不會隨心所欲地去花錢。麵對非必要的消費時,他首先會習慣性地控製自己,而不是想怎樣花就怎樣花。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自控自律的能力。
美國實業家、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約翰·D·洛克菲勒在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後,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用於教育他的子女。
他經常告訴自己的6個孩子要學會過有節製的生活。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自控能力,他特地在廚房裏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裏麵裝的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自己杯子裏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就隻能喝苦咖啡了。若想要得到糖,就隻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發放了。
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製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隻有“苦味”。
因此,父母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當孩子著急地要先用餐時,父母可以讓孩子等一會兒,等大家都到齊了再吃飯。當孩子在冬天很想吃一個雪糕時,父母應該告訴他道理,讓他在明理中學會控製自己。隻要能夠控製自己,才能夠控製金錢,否則就隻能被金錢支配了。
建議三:視必要性、鬆緊適度地給孩子零用錢
每一個家庭都會或多或少地給孩子零用錢。而當孩子一開始有主動要錢、花錢的意識時,父母就要分清要錢的原因,看看有沒有必要花這個錢。比如,孩子提出要買一隻鉛筆,父母首先要確定孩子的確沒有可以使用的鉛筆。那麼,這種消費就是必要的。如果孩子平時沒有吃零食的習慣,看到其他孩子吃食物,自己也想要一個時,父母可以適當地滿足他。
如果父母不問孩子花錢的緣由,也不顧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就有求必應地給孩子零用錢,或者過於吝嗇地拒絕孩子的請求的話,都對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沒有好處。因為,孩子一旦發現要零用錢是容易的事,無形中就會養成好逸惡勞的個性;而對孩子過於吝嗇,孩子就無法通過實踐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零用錢。因此,父母應該理智和適度地給孩子零用錢。
建議四:協助孩子擬定消費計劃並正確執行
當孩子逐漸長大後,父母可以讓他自己管理零用錢。但是,父母一定要協助孩子擬定消費計劃,並按計劃執行。
首先,零用錢的數量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餐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而且,一開始父母給零用錢的周期不易太長,最好是每周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時間一長,孩子自己就會對零用錢的使用做到有效規劃。
常佳妮從小學1年級時就開始在父母的幫助下自行管理和支配零用錢。而且,父母一開始還給佳妮準備了一個記錄本。父母和佳妮把每周預算要支配的錢數分門別類地記下來,而且每天都將實際的支出記錄下來。這樣,佳妮的花銷來源在記錄本上一目了然。時間一長,佳妮對自己如何支配和使用零用錢心中有數。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她給的零用錢多了起來。但佳妮已經形成了記錄和分配管理錢財的好習慣。後來,她每月都會把剩餘的錢存下來。而且,上初中時,她就用母親的身份證開了一個自己的賬戶,定期存款取款,對銀行基本業務非常熟悉。這一方麵,佳妮顯出了超出她年齡的能力。
而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幫助他擬定消費清單,並正確執行。當然,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可以按比例多出一部分。這樣,孩子在支配零花錢錢上就有一定的靈活性。當然,孩子就會在自由支配中得到更加實際的理財經驗。
建議五:讓孩子學會花自己掙的錢
孩子對錢沒有管理意識,一方麵是父母沒有注重培養,另一方麵是孩子尚且不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因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通過社會實踐獲得必要收入。
但是,父母一定不要以孩子做家務來給他“發工資”。因為,家庭是講付出和奉獻的地方,不是交換利益的場所。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父母萬萬不可給孩子留下這樣的“伏筆”。否則,孩子以後為家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要求父母支付相應的報酬。如果孩子有一天說“我給你養老可以,但你給我到少錢”時,就為時已晚了。此時,即使孩子有超強的理財能力,那又怎樣呢?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周末或假期選擇賣報紙、發廣告、給快餐店打工等適合孩子的社會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掙錢的不容易。這樣,孩子對錢財自然會用一種珍惜意識,而不是放任自由地隨意亂花。
金玉良言
學會管理錢財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小事。金錢不僅是個人物質需要的基礎,也是開拓事業的必備條件。當孩子學會合理支配錢財,就會使“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益。而孩子這種能力,不僅需要父母平時注重培養他的生活習慣,更要讓他在管理錢財的實踐中真實地成長起來。隻有父母有效地協助和正確引導,孩子才會用金錢做有利於自己、家庭和社會的事情。
大膽實踐:讓孩子掌握檢驗真理的標準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
——(英國)托·富勒
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蘇聯)列寧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晚年得子。盡管他對兒子疼愛有加,但卻從不溺愛。他一直教育兒子,讀書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實踐,要做個好人。
後來,鄭板橋終因疾病而臥床不起,身體極其虛弱的時候,他卻將兒子叫到床前,說想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兒子覺得十分奇怪,父親病成這樣如何吃得了饅頭呢?但父命不可違,於是他隻好先答應下來。病榻上的鄭板橋看著兒子滿臉的難色,於是他讓兒子去請廚師做指導,但是要求廚師隻能指導,絕對不能幫忙或者代勞。
兒子無奈,隻得聽從。來到廚房,他從和麵擀麵學起,然後學著如何做饅頭,如何上屜蒸,什麼火候熟。兒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滿頭大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將饅頭做了出來。
兒子高興地捧著熱氣騰騰的饅頭送到鄭板橋的病榻前,發現父親早已咽氣西去。兒子一陣大哭,後來他才發現在床邊的茶幾上有一張字條,父親在告誡他,不要認為擁有家財就萬事無憂,若是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又不會幹工匠活,缺少了謀生的手段,那麼人就一輩子都不能立身處世。兒子看過之後,再次失聲痛哭。
直到這個時候,兒子才明白父親的用意。鄭板橋臨終之時要兒子親手做饅頭,正是教會他學會自力更生,學會動手實踐,讓他知道不能依賴他人或祖業過活。
實踐是世界和萬物的創造者,隻有實踐,人類及社會才能存在與發展。鄭板橋即使是在臨終時候,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動手實踐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十分值得現代的父母學習與借鑒。
人是實踐行為的主體之一。之所以要實踐,是因為人遇到了必須通過自身實踐才能解決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大多數都是影響自身生存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有時候會喜歡坐享其成,隻要書上說過,隻要父母說過,隻要老師說過,那麼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動腦去思考,更不會親自動手去實踐。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大膽實踐,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實踐對於他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他不拘泥於刻板的理論,要勤於動手動腦。而孩子也應該明白,許多道理盡管書上或長輩們講過,但通過自己的實踐得來的知識,才能成為成長道路上的經驗,實踐後得到的結論才是人生道路上最為寶貴的財富。
培養建議
建議一:培養孩子勤於動手的能力
現在有許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成為習慣。他們甚至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自己係鞋帶,就更別提做其他的事情了。這樣的孩子掃地不知道怎麼用掃帚、整理房間卻越整越亂、擇菜不知道該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試想,這樣的孩子連基本的生活實踐都沒有,他又該如何去完成自己將來的事業呢?
動手實踐,是創新與創造的前提。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和條件,給他們提供自我發展的機會。擁有獨立思考及動手能力的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