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創商理論,創新主要是推陳出新,通常是一種邊際性、技術性的創新,主要涉及對存量知識的延伸和有機整合的能力,而創造則是從無到有、無中生有。如果說創新思維要求人的思維進入“步行狀態”,那麼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人的思維就要進入“跑步狀態”,甚至衝刺狀態。所以,創造比創新難度更大、付出的成本更大。這也是人們不願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原因之一,因為要打開自己的心態很難,在開放心態下再進行創造性思維則更難。
傳統的智商教育強調“你學了別人多少東西?”,而創商教育則強調“你自己有什麼東西?”
人腦不是器皿,而是創造的火種。人們缺乏創造能力,能說不能做,或者高分低能,並非他們缺少創造的潛質,而是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尤其是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隻注重對孩子的智商教育,不僅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如此,即使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我們仍然側重於智商教育。重智商輕創商,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以工具理性排斥價值理性,而由此導致的負麵後果就是我們的創造力和原創精神的不斷弱化、喪失。
所以,培養教育人才需要不斷開發其創商,為其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注重培養人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讓其養成愛思考的習慣,使其具有敏銳的感覺能力和正確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樣教育出來的人才一定會有大出息,甚至於會成為同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一樣出類拔萃的天才。
學會打破一切常規
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當用常規模式不能解決問題時,除了創新,別無他途。你的新方法也許很稚嫩,但它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你的新產品也許有很多缺陷,但它可能成為占領市場的超常規武器。當然,它們也可能缺乏生命力,剛出生便會死亡。但是,一次不成功的嚐試勝於坐以待斃。
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創新求變,但如果形勢所迫,非變不可,你也不妨先搞出點新玩藝再說。因為它是新的,大家都缺乏判斷力,沒準將它當成一件寶貝也說不定。
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出過一批新詩人,寫的那些所謂朦朧派、意識流的詩,連他們自己也未必看得懂,卻流行一時。隻因當時處於變革期,“文革流”的詩歌明顯不能吸引讀者,非變不可。怎麼變?既然大家都沒經驗,先變了再說。沒想到一出場就把讀者給吸引住了,新詩流行了好幾年。
生活中,這種應變的手段經常用得上。例如,有一位年輕人去一家公司應聘。經理問他有名片沒有。他沒有,隻有一副撲克牌,便抽出一張紅桃A遞給經理。經理當即決定錄用他。
這位年輕人是什麼意思?也許他有某種想法,也許沒有,反正沒人搞得懂。經理錄用他,也許引起了某種聯想,如“爭當第一”之類,也許隻是不肯承認自己猜不透年輕人的意思罷了。但結果對這個年輕人是非常理想的,這就夠了。
創新,就要善於跟傳統作對。
既然傳統的方法行不通,試試它的反麵,也許剛好能找到一條通道。
美國IBM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年輕時是個推銷員,他的任務是將貨物運到農村,向各地的農民推銷。那時候,美國的農民普遍比較窮,對於鋼琴、縫紉機一類的高檔商品,有需求卻沒有足夠的現錢。於是,沃森自創新招,允許他們付一部分現金,其餘部分可用農作物抵付;或者全部用農作物折價也可以。然後,他將農作物運到城裏去賣。雖然他同意接收的農作物都是市場上好賣的,但做起來畢竟很麻煩,很辛苦。除他之外,沒有一個推銷員願意這麼幹。同樣,也沒有一個推銷員的業績比他更好。
不講必要,隻講需要。
成功的人按需要做事,不受別人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的束縛。挪威艾米茲公司創始人米諾就是一個從不受常規思維束縛的人。
艾米茲公司有多家連鎖店,一次,米諾來到哈爾諾城的分店,發現這裏的生意很糟糕。一打聽,原來分店對麵新開了一家實力雄厚、貨源充足的百貨大樓,將顧客都吸引過去了。靠比拚實力跟對手競爭明顯不行,於是,米諾決定將營業時間改為上午6時至10時和下午3時至淩晨2時兩段,基本上跟對方“朝九晚八”的營業時間錯開。這一改,正好滿足了那些早出晚歸的顧客需要,而且在營業時間上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自此,這家分店開始生意興隆。
對成功者來說,需要大於一切。自己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傳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他們想做的就是打破一切常規,以爭得領先地位。
有人稱“鴛鴦火鍋”是最簡單的“創意”,最賺錢的“革命”,是非常有道理的。商人是當今社會群體中,最富有創新意識的一族。依舊是同樣的火鍋,隻不過在中間加了一道擋板而已。論說實在算不上什麼創造發明,也根本不會得專利,但是它卻最大可能的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飲食愛好。這邊是清湯,那邊是紅湯,一鍋兩色,食客們都可以各取所需。
現在鴛鴦火鍋已經風靡了日本和東南亞。“鴛鴦火鍋”所包含的創意,實際上隻是一念之下,有人喜歡吃辣,則有人不喜歡吃辣。那麼問題出來,應該怎麼解決昵?實際上,在最初重慶火鍋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上海、廣州等地的市場的原因,也就在這裏了。現在,重慶人打破了這一局限,使得重慶火鍋重新煥發了青春和活力,終於打開了以前對重慶火鍋封閉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