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手牌篇——“激勵會”激活無窮潛能(3)(2 / 3)

前蘇聯科學家伊凡·葉夫莫雷夫對人的潛能之巨大,作了另一種表述:“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隻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也可將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每個人,即使是取得了輝煌成就的成功巨匠,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大腦的潛能也不過是1/10。科學人員曾專門研究了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大腦,發現他隻用了自己大腦功能的1/10,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休閑狀態。

人的大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不僅不會磨損,反而越用越靈活。人在一生中僅僅運用了大腦功能的1/10,而9/10的大腦潛能卻白白浪費了。而最新的研究更進一步表明,以往的人們對大腦的潛能估計太低了,其實人根本沒有運用到大腦潛能1/10,幾乎連1/10也沒達到,可以說,人腦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非常可惜的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有效的訓練,使我們完全能夠成為天才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我們大多數人並非命裏注定不能成為一個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其實,不管從事什麼事業,我們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為一個天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人的潛在的智能,由於尚未展露和表現,往往不僅不容易被別人所認識、所承認、所重視,甚至連自己也難以了解,因而,稍微忽略就會被埋沒。不僅被別人埋沒,也被自己埋沒,而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每個人都具有特殊才能,既然如此,每個人應該在各方麵都能盡量靈活運用自己的這項特殊體內金礦才能。事實上,偏偏有很多人以為自己所具有的這項才能,隻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兒”,根本不曾想過利用這些“小玩意兒”來提高身價。正因為我們怠於思考自己所擁有的才能,所以也懶得活用上天賜予的最佳禮物。

現代人才學發現,人至少有146種類型的才能,而現在的考試製度隻能發現41種,人的大部分才能並未能很好地被我們開發和利用起來。人的潛能如同在地下的石油,隻有發現它,把它開采出來。

每個人,無論他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還是出類拔萃的成功者,都擁有等待著挖掘的“體內金礦”,隻要努力去挖掘,就能發現其中神奇的寶藏。成功地進行開采,你就是強者,反之懶於挖掘,你無疑就是弱者。

人類進化賦予每個人特定的遺傳素質,這就是那座“體內金礦”通過後天的塑造它將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這就是“挖掘”。正如明人莊無臣在《菽苴子·內篇》中所說的:“禽蟲之鳴,亦有專能,鳥之啞啞,鵲之喳喳,蟬之呼呼,蟲之螂螂,動於天者,人雖欲效之而不能似也。若鸚鵡鴝鵒,失其真而慕為人言,則人固得而勝之矣。”其意是說,各種蟲鳥,能叫出各自特點最好,而不必像鸚鵡、鴝鵒那樣,因師法人言之巧而喪失心聲。

羅蘭說:“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一份精華。我們要先了解自己,選定方向,認真地去追求,那就叫做立誌”。羅蘭在鼓勵我們勇於開發屬於自己的那份“體內金礦”,勇敢攀登人生的絕頂。用風格獨特的心聲,概括人的潛能素質中最值得珍愛的部分,具有象征的意義。無獨有偶,俄羅斯語言大師屠格涅夫對此亦有精彩的論述。他說:“……在一切的天才之上,重要的是我敢稱之為自己的聲音的一種東西。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聲音,重要的是生動的、特殊的自己個人所有的音調,這些音調在其他每一個人的喉嚨裏是發不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挖掘自己“體內金礦”的形象說明,顯然也是十分怡當的。

“自己的聲音”就是自身特有的智慧風采。下麵這些都可稱為“生動的、特殊的自己個人所有的音調”是“體內金礦”不斷地得以開發的範例。如梅蘭芳,可以借助“聲音”來表達:如魯迅,可以借助文學的“聲音”來反映……

擁有了“體內金礦”,你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無論什麼人,就算你業績平平,隻要充滿信心,堅持不懈地開發自己的“體內金礦”,就能夠在不同層次的意義上,各自發現異常珍貴的自己的聲音。我們雖然不一定同意拿破侖·希爾“人人都能成功”的觀點,但是我們卻可以肯定地說,當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開掘“頂級寶藏”的可行和可貴時,並且有決心和勇氣去腳踏實地工作,我們就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喚醒內心沉睡的“女神”

隻要你的潛能多開發1%,就會大大提高你的能力水平。

潛能的開發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他會把你引向正確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