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要求你喜歡麵對困難和不幸,但聰明的人把它當作成長的機會。有自信的人歡迎這種挑戰,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發展性格最好的方法。他們了解這些困難有助於建立勇氣和恢宏的氣度。如果我們不經過練習,生活好像置身“玫瑰床”中,那我們就會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兒。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就是對成功與否進行考驗的時候。自信心是戰勝考驗的關鍵,正如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引用過的一首詩中所說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被打敗,
那你就被打敗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並沒有被打敗,
那麼你就並未被打敗。
如果你想象獲勝,
但又認為自己辦不到,
那麼,你必然不會獲勝;
如果你認為你將失敗,
那你已經失敗。
實際上,自信的力量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的過程中,相信自己始終伴隨著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們跨出第一步時,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走;在我們說出第一句話之前,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說。因為我們先相信,所以我們會去完成它。反之,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那我們就不會去行動,許多機會便是這樣從身邊悄悄溜走的。
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某個人快樂或者不快樂,隻有一個人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他的感覺是好是壞。
某些特定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勇氣忍受災難和悲劇,而且我們還會戰勝它們。也許你會認為自己辦不到,但是每個人內在的力量卻相當驚人。隻要我們加以利用,就可以幫助我們戰勝一切困難。
任爾東西南北風
許多失敗者最大的弱點是:在很大程度上迷失自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去看自己。結果什麼也沒看清,他們隻看到世界的五彩繽紛,沒有注意到世界的殘酷無情;隻看到了別人成功的喜悅,沒有看到成功者背後辛勤的汗水,對自己隻看到了不行的一麵,沒有發現自己還有亮點,總認為成功是屬於別人;失敗,倒黴才會光顧自己。說到底,他們在乎了別人,低估了自己,看貶了自己,搞垮了自己。
美國總統林肯曾在自己的一封信中說過這樣一件事。
“我父親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西雅圖的一處農場,地上有很多石頭。有一天,母親建議把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原來的農場主早就搬走了,也不會把地賣給我們了,那些石頭都是一座座小山頭,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進城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石頭搬走。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小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隻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這個故事很有啟迪性。它告訴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一些事,不是因為他沒這個能力,也不是客觀條件限製,而是他內心的自我想象首先限製了他,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一些成功學研究大師分析許多人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天時地利,也不是因為能力不濟,而是因為自我心虛,自己成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礙。有的人缺乏自重感,總覺得自己這也不是,那也不行,對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時常在人麵前感到緊張、尷尬,一味地順從他人,事情不成功總覺得自己笨,自我責備,自我嫌棄。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對他人的各種行動充滿戒備,有的人缺乏勝任感,工作中缺乏擔當主角的氣魄,甘心當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為掩飾自己的缺點或短處,誇張地表現自己的長處或優點……這些人們真正的敵人正是他們自己。
有些人的問題就在於太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了。其實,你就是你自己,壓根兒不需要拿自己和任何其他人比較。你不比任何人差,也不比任何人好。造物主在造人的時候,使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與任何其他人雷同的。你不必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來決定自己是否成功。應該是拿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來決定自己是否成功。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你能夠盡力而為,盡情而活,你就是“第—名!”生活,事業都是為自己而設計的,隻有堅定自我。不為別人的言行所左右,不為他人的成績而貶低自己,那麼你將擁有生活,擁有事業,擁有自我。
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不能兩用。做任何事隻要用心去做了,認真去做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即使是做得不好,失敗了,也不後悔。做事,有成功,也有失敗。沒有失敗,怎能體現出成功的價值?這一次的失敗,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會出現很多的壓力和困難,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困難才有不一樣的人生。做事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不可能一步登天,先確認一下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認清自己有什麼樣的本事,能做什麼樣的事,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了解自己的含金度有幾斤幾兩,再來走自己的人生路。在走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就看自己怎樣去克服,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弱點,人最大的敵人怡是自己。戰勝自己也就戰勝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