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小虧,賺的是大便宜
最先嚐到甜頭的人未必到最後也飽嚐碩果,倒是最先吃虧的人占了最後的大便宜。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時任太學博士。他為人忠厚,遇事謙讓,人緣極好。有一年臨近除夕,皇上賜給群臣每人一隻外番進貢的活羊。
具體分配時,負責人為難了:因為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難以分發。大臣們紛紛獻策:
有人主張抓鬮分羊,好壞全憑運氣。
有人主張把羊隻通通殺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
朝堂上像炸開了鍋,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時,甄宇說話了:“分隻羊有這麼費勁嗎?我看大夥兒隨便牽一隻羊走算了。”說完,他率先牽了最瘦小的一隻羊回家過年。
眾大臣紛紛效仿,羊很快被分發完畢,眾人皆大歡喜。
此事傳到光武帝耳中,甄宇得了“瘦羊博士”美譽,稱頌朝野。不久在群臣推舉下,他又被朝廷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
甄宇牽走了小羊,從表麵上看他是吃了虧,但是,他得到了群臣的擁戴,皇上的器重。實際上,甄宇是占了大便宜。故意吃虧不是虧,而是有著深謀遠慮的精明之舉。
然而,在生活中,一些人目光隻會停留在眼前利益,無論做什麼都不舍一分一厘,隻求自己獨吞利益,常常因一時賺得小利,而不顧長遠之大利,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富豪李嘉誠卻正好相反,他就深諳舍棄小利而贏得大利的道理。
李嘉誠出任十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公司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以20世紀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這樣贏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的袍金,一間公司就有數百萬港元。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的年薪。進入90年代,袍金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而李嘉誠20多年依舊維持不變。
李嘉誠每年放棄了上千萬元袍金,卻獲得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他們自然也信任長實的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也隨其買進。李嘉誠是大股東,長實的股票被抬高,長實的股值大增,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就這樣,李嘉誠每欲想辦大事,總會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計有124億港元——尚未計算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價值。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唯李嘉誠一類的商界超人,才具備經商的智慧。
李嘉誠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說是以小利為誘餌釣大魚。
人生中,是看到眼前的比較直接的小利益,還是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發現更大,但可能比較隱蔽的大利益呢?這可是個很大的學問。
很多人往往見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虧,這樣一來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也很難有大便宜到手。聰明的人則懂得吃虧,自己吃了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使自己的事業興旺發達。吃虧是福,吃小虧就是占大便宜。
善於吃虧是占大便宜的一種策略,這是智者的智慧。
塞翁失馬未必不是福
在幸福與災禍之間,我國古人已發現了它們的辯證關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證。
古時有一老翁,住在兩國的邊境,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老翁卻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後大笑,認為老翁丟馬後急瘋了。幾天以後,老翁丟的馬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群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老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夥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翁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老翁的兒子騎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老翁不要太難過,老翁卻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塗了,不知老翁是什麼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而老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他在家鄉大後方安全幸福地生活。
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基於這種辯證關係,你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壞的“吃虧”,也能為你帶來想不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