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實現靈魂升華(2)(1 / 3)

在企業麵前,我們並非不可以關心薪酬與職位,但這種要求應該是合理的、適度的。所謂合理與適度,便是首先看你為企業做了什麼。在企業中,是老板根據我們做了什麼而決定給我們多少薪水和什麼樣的職位,不是我們根據獲得的薪水與職位來決定我們要做什麼。許多事實表明,隻有那些先做出貢獻的人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賞識與信任,最終獲得成功。一家企業隻有擁有眾多不求回報、先行付出的員工,才可能團結向上、突飛猛進。同樣地,一名員工隻有視企業為家,辛苦付出了,才有可能與企業共同進步,從而獲得雙贏。

上海某企業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團隊,員工平均年齡隻有28.3歲,這家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個團隊之所以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企業關愛每一位員工的發展和進步,每一位員工也深愛著自己的企業,關愛著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

在這個企業成立8周年的慶功宴上,一位員工深情地說:“企業是一個大家庭,我就是她的孩子,我喜歡這個家庭,並喜歡其中的每一個成員,在這8年風雨同舟的共處中,我對這個家庭產生了深深的依戀和熱愛,她以母親般的寬容,關愛著她的每一個孩子。8年來,我們和企業在彼此的關愛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我願意為企業分擔責任,我忠誠於我的企業,這是我對企業的回報,也是對企業深深的愛和支持。”

有一位老員工曾這樣說:“我們永遠是海底的沙子,但隻要為自己做出準確的定位,無論在哪裏都會發出你最美的光輝。我是這麼想的,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同事都是這麼想的。我祝福我們的企業蒸蒸日上。我承諾,我將用我的忠誠之心來回報她對我的培養!”

企業是大家的船,是我們的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它、建設它。我們要看到我們的工作對社會的重大意義,培養奉獻精神,擔負社會責任。

鬆下幸之助於1918年開始創業,經過努力,他把一個隻有幾名員工的小廠慢慢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電器公司。隨著事業的發展,鬆下幸之助個人及其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再也不用為衣食而憂了。可這樣一來,他反倒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幹嗎還要繼續努力經營公司呢?

直到1932年的某一天,鬆下幸之助參加了一個宗教活動,深深地被信徒們所表現出的虔誠感動了。他晚上回家後浮想聯翩,突然想到公司與宗教的相通之處:宗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公司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會的神聖事業。企業家應該通過向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這種方式來服務社會,這才是辦公司的意義。想到這裏,鬆下幸之助豁然開朗,興奮不已,“我懂得了真正的使命,心情無比激動,這同以前曾有過的無數次創新時所感覺到的喜悅心情一樣,是無法形容的。我熱血沸騰,深深感到工作的崇高和嚴肅”。

第二天上班後,鬆下幸之助將全體員工召集在一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宣布了鬆下電器公司的宗旨,強調公司從此有了新的生命,並將那一天即1932年5月5日,定為公司的誕辰。此後,每年的5月5日就是鬆下公司正式的創業紀念日。可以說,鬆下公司能有今日的成就,與鬆下幸之助的使命感有莫大的關係。

員工不應該隻把眼睛盯在賺錢上,而應該著眼於整個企業,甚至是社會和國家。正如亞洲工商界第一名嘴張錦貴先生所說的:“一個隻知道賺錢,不懂得回饋的人,自然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因為他隻是有錢的貧窮人。”優秀的員工在取得成就的時候要想到,這些成就裏有多少是拜他人所賜,有多少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取得的,而自己又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一個人隻有不時地想想這些問題,才能跳出工作的狹小圈子,獲得更崇高的使命感。一個人努力奮鬥如果僅僅是為了養活自己,那他的存在對社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