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狀動脈旋磨術的成功率 冠狀動脈旋磨術的總成功率為90%~95%,成功率與病變的鈣化程度無明顯相關性,而與其形態學特點有關。
(2)冠狀動脈旋磨術的並發症
①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痙攣是冠狀動脈旋磨術中較常發生的並發症之一,但一般預後良好。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生與高速旋轉的旋磨導管/旋磨頭對血管壁的機械刺激、摩擦及熱損傷等有關,也與手術操作技巧及冠狀動脈病變血管密切相關。當患者發生冠狀動脈攣縮時可給予硝酸甘油(冠狀動脈內),如血管痙攣不能緩解,必要時可經靜脈或冠狀動脈給予維拉帕米或地爾硫,但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及血壓,避免發生低血壓及心動過緩。
②無血流/血流緩慢現象:無血流/血流緩慢現象在冠狀動脈旋磨術中的發生率為1.8%~9.5%,平均在5%左右。緩慢血流是指冠狀動脈前向血流速度較前降低TIMI-2級,而無血流則是指冠狀動脈遠端血管床無血流灌注,TIMI血流<1級。這一並發症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但主要的原因則是冠狀動脈微血管的痙攣及微栓塞,患者可出現心絞痛,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及血流動力學變化,術後心肌酶升高(較正常升高3倍以上),部分患者發生非Q波或Q波心肌梗死等。近年來,由於介入醫師對此並發症的認識及手術策略的改進,無血流/血流緩慢現象的發生率已明顯降低。
③內膜撕裂:冠狀動脈旋磨術中內膜撕裂的發生率與病變的複雜程度有關,總發生率(包括輕度內膜撕裂)為5%~13%,偏心病變、長節段病變、迂曲及鈣化病變撕裂的發生率較高。一旦證實有內膜撕裂發生就不宜再增大旋磨頭。內膜撕裂的處理與球囊擴張術相同,可酌情置入冠狀動脈內支架。
④冠狀動脈穿孔:旋磨術中冠狀動脈穿孔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仍高於單純球囊擴張,文獻報告為0~1.5%,尤其是在高齡、冠狀動脈病變彎曲成角、導引鋼絲偏心、旋磨頭過大及手術技巧不當等情況下穿孔發生率較高。一旦確認已發生冠狀動脈穿孔,應立即將旋磨頭退出,保留導引鋼絲在病變血管內,使用灌注球囊低壓力長時間擴張或置入帶膜支架。在搶救治療中密切監測患者血壓等血流動力學指征,低血壓往往提示發生了心髒壓塞,應及時確診並行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時需心外科手術治療。
⑤心動過緩及房室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在冠狀動脈旋磨術中也有發生,在右冠狀動脈及左回旋支病變的旋磨中較易發生心動過緩,而前降支開口及近端病變用較大旋磨頭行旋磨治療時可能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因此,在上述部位或血管旋磨治療時可預置臨時起搏導管,必要時可經靜脈給予阿托品。
(3)冠狀動脈旋磨術後再狹窄 冠狀動脈旋磨術後3~6個月的再狹窄率與一般的球囊擴張術類似,文獻報告為25%~60%,再狹窄與病變特點及手術策略有一定關係。複雜病變、長節段病變的再狹窄率高於簡單病變及短病變。單純旋磨與旋磨+球囊擴張兩者對再狹窄率的影響相關報道結果不一,但最小管腔直徑的大小與再狹窄率密切相關,殘餘狹窄越大則再狹窄率越高。
冠狀動脈旋磨術是一種有效的去除動脈硬化斑塊的冠心病介入治療手段,在現今以支架置入為主要介入治療手段的年代,旋磨術對於一些特殊病變仍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旋磨術器械、設備及操作與球囊擴張術或支架置入術有較大差異,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術,操作不當可能發生嚴重的並發症。因此,應嚴格掌握冠狀動脈旋磨術的適應證,並在具有較豐富的介入治療經驗後再開展旋磨治療,以保證手術的成功率,提高即刻和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