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常見症狀與體征
考點1:發熱的概念及發生機製
1.概念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導致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稱為發熱。
2.發生機製
(1)致熱原所致
外源性致熱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炎性滲出物,無菌性壞死組織,抗原抗體複合物等,其特點為不能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需通過內源性致熱原發揮作用。
內源性致熱原:由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所釋放又稱為白細胞致熱原如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幹擾素等,其特點為可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升,導致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
(2)非致熱原所致:①體溫調節中樞直接受損;②引起產熱過多的疾病,如癲癇持續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③引起散熱減少的疾病,如廣泛性皮膚病、心力衰竭等。
A,型題
哪種物質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A病原體產生的外源性致熱原
B病原體產生的內源性致熱原
C血液中白細胞產生的外源性致熱原
D血液中白細胞產生的內源性致熱原
E血液中白細胞及病原體的代謝產物
考點2:熱型及臨床意義
1.熱型熱型是指發熱時的體溫曲線類型,在臨床病例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重要參考意義。
(1)稽留熱:是指體溫明顯升高在39~40攝氏度及以上,24小時內體溫波動相差不超過1攝氏度,常見於傷寒、關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恙蟲病等症狀明顯期。
(2)弛張熱:是指24小時內體溫波動相差超過2攝氏度,但最低點未達正常水平的體溫曲線類型,常見於傷寒的緩解期、敗血症、風濕熱、細菌性肝膿腫等。
(3)間歌熱:體溫驟然升達高峰,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複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是指急升型高熱持續數日後自行驟降,但數日後又再出現的體溫曲線類型,可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5)波狀熱:是指體溫逐漸上升達39攝氏度或以上,發熱數日後逐漸下降,數日後又再發熱數日的熱型,可見於布魯菌病等。
(6)不規則熱:是指發熱患者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的熱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敗血症、癌性發熱等。
2.臨床意義較常見的症狀及體征包括:
(1)皮疹:可分為內疹和外疹兩大類。內疹指黏膜疹,如麻疹的口腔黏膜疹。外疹可分為斑疹、丘疹、斑丘疹、皰疹、蕁麻疹和出血疹。斑疹呈紅色不凸出皮膚,可見於斑疹傷寒、猩紅熱等;丘疹呈紅色凸出皮膚,可見於麻疹、恙蟲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斑丘疹是指斑疹與丘疹同時存在,可見於麻疹、登革熱等;皰疹可見於水痘、帶狀皰疹等;蕁麻疹可見於輸血或輸液反應、病毒性肝炎等;出血疹可見於流行性腦脊髄膜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玫瑰疹屬於丘疹,呈粉紅色,可見於傷寒、沙門菌感染等。登革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疾病,可同時出現斑丘疹和出血疹。
(2)皮下出血點:常見於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髄膜炎、敗血症等。嚴重時形成皮下瘀斑。
(3)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局部化膿性感染等。腫大的淋巴結可發生質地改變、壓痛粘連等。
(4)結膜充血:可見於急性結膜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結膜下出血常見於鉤端蜾旋體病、敗血症等。
(5)肌痛:多見於布魯菌病、皮肌炎、風濕熱等。鉤端螺旋體病多表現為腓腸肌痛。
(6)關節痛;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病、布魯菌病等。
(7)肝脾腫大: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魯菌病、瘧疾、白血病、淋巴瘤、黑熱病、急性血吸蟲病等。
A型題
1.下列發熱伴結膜充血的疾病,除外()
A.麻疹
B流行性出血熱
C結締組織病
D斑疹傷寒
E鉤端蟝旋體病
2.常見發熱伴肝脾腫大的疾病,除外()。
A.白血病
B結締組織病
C淋巴瘤
D急性菌痢
E血吸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