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
子敏生於1924 年,本名林良,祖籍福建省同安縣,台灣著名散文家、兒童文學作家,常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林良”本名為小讀者寫作,著有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等。智慧高的人,從生活中吸收種種養分,保持自己的純真。智慧低的人,從生活中吸取種種毒素,使自己的內心跟麵貌越變越醜。
“成熟”的含義,是常常被誤解的。
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待人越來越刻薄”,“對人越來越懷疑”,“心胸越來越狹窄”,“行為越來越自私”,“態度越來越虛假”,“脾氣越來越暴躁”,“熱情越來越冷卻”,全部當做“成熟”來看待。我認為這種成熟時很“醜”的。
“成熟”應該是青草更青,綠葉更綠,蘋果更紅,藍天更藍,白雲更白。
我們可以找出種種理由來同情一個“從此臉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並不認為這個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著一副秘密的畫像。這是一位老太太的畫像。她臉上都是“歲月的車輪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真的少女,眼中有晶瑩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義:智慧培植起來的純真。
她是我學生時代的國文老師。我最後一次跟她見麵是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詩去請教她。
“我看不懂的詩比你還多”。她說,“這個詩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種非常獨特的經驗,不過他卻在‘語言’方麵發生了點兒困難。這種情況有時候也是很美的,對不對?”說完這句話,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裏,我看不到有“我的師丈因為肺病去世”的那一層陰影,也看不到有“飽受折磨把四個淘氣的孩子教養成人”所凝聚起來的一層積勞怨恨的冷霜。
現實生活的艱苦,像一捆粗糙的繩子,緊緊的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卻從繩索中飛出來,輕輕落在繩索上,唱她應該唱,想唱的歌。
在“請教一首詩”以前,我還拜訪過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現實生活的真麵目。她有兩個淘氣的孩子剛打過架,飯桌也沒有收拾,屋裏是那兩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聲,一起一落,連我聽了也心煩。
不過,我並沒看見她滿臉怒容,也沒聽到她摔飯碗拍桌子怒罵:“你父親丟下這一副擔子,自己先走了,讓我一個人在這活受罪。你們還有心打架?打吧,打死好了,也讓我少受點罪!”
我想,這應該是一副令人同情的“人間地獄”圖,如果我所看到的真是這樣,我也不會覺得她有什麼不對。
可是我看到的和前麵的描寫完全相反。她並不發怒。她十分鎮靜。
“兩個孩子剛剛比過力氣,我也都分別安慰過了”。她說,“現在屋裏有點亂。做好先把飯桌收拾收拾,改變改變屋裏的氣氛。到廚房來談談吧!”
她一邊跟我說話,一邊收拾飯桌,把碗拿到廚房去洗,洗過碗又把廚房收拾幹淨,然後替我沏好一杯茶,請我到客廳去坐。
“有時四個孩子捉對兒打,可以算是一部《四國演義》。我總是耐心地一個一個去安慰,避免發脾氣,再寫出一部《五國演義》來。孩子打架,最基本的原因是迷信暴力。其實孩子要讓兄弟姐妹對自己好,還有更好的辦法。”
我很好奇的等著聽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