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婚夫婦
《約婚夫婦》是曼佐尼的代表作。小說以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統治倫巴第時期為背景。
農村紡織工人倫佐和魯齊婭互相愛慕,準備成婚。惡霸地主堂·羅德裏戈意欲霸占魯齊婭,對他們橫加迫害。倫佐被迫逃離農村,流亡到米蘭,魯齊婭躲在修道院避難。當地大寨主被堂·羅德裏戈買通,把魯齊婭劫持到山寨。後來寨主對過去的罪惡生活感到厭倦和悔恨,同時,他也被魯齊婭的純潔所感動,在一個紅衣主教的啟迪下,寨主幡然悔悟,改邪歸正。魯齊婭被護送到米蘭。倫佐曆經饑民暴動、瘟疫和其他波折以後再次來到米蘭,和魯齊婭相逢,結成美滿婚姻。
小說以廣闊的畫麵,生動地反映了17世紀上半葉意大利的社會政治生活。作者把主人公的身世放在當時意大利的具體曆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予以真實的描寫,尖銳地揭露出西班牙侵略者及其卵翼下的貴族階級的統治所造成的意大利長期封建割據、內訌四起、經濟凋敝、災荒遍地、瘟疫肆虐的局麵。一對農村青年的不幸遭遇,象征著意大利人民的悲慘境況。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統治下的意大利,成為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奴役下的意大利的縮影。小說的鋒芒明確地指向外來侵略者,觸及了爭取民族獨立和統一這一意大利社會最尖銳的問題,使這部曆史小說具有了現實意義。
《約婚夫婦》是意大利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為主人公的小說。作者展示了農民、車夫、船夫、仆人、小手工業者等普通人的生活,表現出他們熱愛勞動、團結友愛、仇恨侵略者和封建勢力的品質。倫佐樸實憨直,富於熱情,為了爭取幸福,不畏艱險;魯齊婭心地純潔,為人善良。作者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結合在一起。他把被壓迫者的高尚品質同封建貴族、惡霸的醜行劣跡互相對照,刻畫了後者依仗侵略勢力欺壓同胞、凶暴貪婪、腐化墮落的醜惡嘴臉,對那些為他們效勞的神甫、律師的趨炎附勢、偽善自私進行了無情地申斥。
《約婚夫婦》也明顯地反映出曼佐尼思想上的局限性。小說宣揚天命觀,在鋪敘主人公的遭遇的過程中處處讓人覺得,由於神明主持正義,賜福弱者,那一對有情人才擺脫了重重困難,獲得美滿結局。小說譴責教會放棄維護弱者的職責,鼓吹借助基督教來培養高尚的情操,實現人的自我完善,使他們“擺脫迷津或絕境”。書中的兩個重要人物魯齊婭和大寨主就是按照這種思想塑造出來的。魯齊婭柔順、忍耐,浸透著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她不怨恨任何人,即使對待堂·羅德裏戈這樣的大惡霸,她也隻是祈求上帝能夠“感化”和“寬恕”他,化“橫暴”為“溫良”。大寨主是和官府、貴族沆瀣一氣的“殺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盜”,但一經紅衣主教勸諭,立即“放下屠刀”,痛改前非,致力於“補贖舊日的罪過,救恤貧困”,成為“聖徒”。曼佐尼在這裏宣揚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在上帝的感召下,共同接受基督教的仁愛思想,根除社會邪惡,企圖以此調和階級矛盾。這種思想反映了意大利自由資產階級的弱點:既要求推翻封建壓迫,取得民族解放,又害怕高漲的革命運動,因而幻想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強大的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實行妥協。
《約婚夫婦》為意大利曆史小說的發展開拓了道路。19世紀30~70年代,這種體裁風行全國,產生了許多借過去的鬥爭來表達民族複興運動思想的曆史小說,如古埃拉齊的《佛羅倫薩圍困記》、尼埃沃的《一個意大利人的懺悔》等。
木偶奇遇記
《木偶奇遇記》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意大利就有72個出版商出版了至少256種不同版本的《木偶奇遇記》,英語版本更是有111種之多,吸引了全世界的讀者。
卡爾洛·科洛迪,真名卡爾洛·洛倫齊尼。他出生在佛羅倫薩鄉下一個廚師家庭,少年時就學於教會學校,畢業後開始給地方報紙寫稿,先後創作了《小手杖》、《小木片》、《小手杖遊意大利》、《眼睛和鼻子》等。
《木偶奇遇記》這篇超人體童話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叫皮諾曹的真實、可愛的低幼兒童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小木偶活潑、聰明、正直、會思考、重感情、他十分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可是淘氣和無知給他帶來了麻煩和苦惱,一次又一次驚險的經曆增加了他的見識,鍛煉了他的性格。他熱愛自由、天真純潔、勇於改正錯誤,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
作者運用了奇妙的想象、極度的誇張,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用輕鬆而又嚴肅的筆觸細致地描畫了他複雜的內心活動,將道德教育、人生哲理融會在具體、美麗、富於兒童情趣的形象之中。如皮諾曹每說一句謊話,他的鼻子就長長一截,這樣,長鼻子就成了謊言的一個外在標誌。逃學貪玩就長出驢耳朵,變成了世界上最笨的動物。小木偶被鯊魚吃掉後,卻在鯊魚肚子裏碰到了早些時候被鯊魚吃掉的爸爸。這些手法所達到的效果,是說教所不能比擬的。
斯巴達克思
《斯巴達克思》是意大利作家喬萬尼奧裏的代表作。
小說以公元前1世紀發生在古羅馬的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的真實事件為依據寫成。作品通過這支起義隊伍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發展壯大的過程,無情地揭露了奴隸主階級對羅馬奴隸們的殘暴統治,表現了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強烈控訴,熱情歌頌了以斯巴達克思為代表的奴隸英雄的豐功偉績,表達了19世紀70年代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社會政治思想。
小說的主人公斯巴達克思是被奴役階級的領袖,也是千千萬萬奴隸根本利益和革命願望的代表。他原是一個角鬥士,專為奴隸主開心取樂,受盡百般淩辱。由於在競技場上表現出超群的勇敢和機智,而被釋為自由人。然而,斯巴達克思並不以自己成為自由人而滿足,他考慮的是整個被奴役的階級的自由和解放。自從成為自由人的那一天起,他就積極投身於組織和發動武裝起義的工作。因為他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顧大局,識大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因而深得奴隸們的擁戴和尊敬,被推為起義軍的首領。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
在他的率領下,起義軍南征北戰,發展很快。敵人的高官厚祿不能使他放下武器,艱難險阻動搖不了他的決心。他曾義正詞嚴地表示:對待壓迫階級隻能“以淩辱對付淩辱,以殘殺對付殘殺,以屠戮對付屠戮。”因此,他在起義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斯巴達克思作為起義軍的統帥,他具有高超的組織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他所領導的起義軍並非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而是有著嚴明的軍紀、嚴格的軍事訓練、頑強的戰鬥力的隊伍。斯巴達克思在同敵人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他所領導的起義軍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能抵禦、攻打幾倍、十幾倍於起義軍的奴隸主軍隊,就是因為靠了嚴明的軍紀、英勇作戰和多變的戰術。在同敵人的戰鬥中,起義軍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斯巴達克思本人也受了重傷,但他仍似閃電般地揮舞起短劍,繼續頑強地同敵人搏鬥,直到流完最後一滴血。
馬克思稱他是“全部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將軍,具有高貴的品質,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稱他為“大約兩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一位最傑出的英雄”,斯巴達克思是當之無愧的。
小說描寫奴隸革命戰爭的場麵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主要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感人;作者多采用誇張、想象、襯托等手法,或描摹人物心理,或刻畫人物性格,或直抒胸臆,或抒寫大自然的瑰麗恬靜,使整部作品豪放與柔美兼備,情景交融。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的短篇小說和特寫集,寫於1886年。全書共10卷,每卷10個故事。通過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用日記形式敘述小學生們在一年中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並在每卷結尾,附加一篇每月例話,其中有愛國勝於愛錢的少年、有助人為樂的卡隆班長、有舍己救人的洛佩梯、有堅強勇敢的小鼓手、有刻苦學習的小石匠、有舍生探敵的小英雄、有尊師如父的小學生、有愛生如子的老校長,生動地反映了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同時提倡諒解、博愛的精神,以實現各階級感情的融合和地位的平等。
其中《少年愛國者》、《少年筆耕》、《少年鼓手》等篇,尤為動人。《少年愛國者》描寫了一個年僅11歲的意大利少年在流浪到國外又返回祖國途中,盡管兩年來從未吃過飽飯,但他拒絕了幾個輪船乘客的施舍,因為他聽到了這幾個乘客說了他的祖國的壞話。
玫瑰小說
《玫瑰小說》是意大利作家鄧南遮發表於1889~1894年的長篇小說。
《玫瑰小說》三部曲包括《歡樂》、《無辜者》和《死的勝利》,它們在情節上並不相互連貫,隻是具有共同的主題。
《歡樂》
安德雷亞·斯佩雷裏伯爵是一位頗有藝術才華的詩人、雕塑家。他身材頎長,容貌俊美,風流倜儻,在上流社會裏頗惹人注目,博得女人的青睞。
安德雷亞愛上了一個名叫埃琳娜·莫蒂的漂亮女人。起先,他覺得埃琳娜對於自己,就像詩歌、雕塑一樣,意味著美感、歡樂和生命。他終日像醉漢一樣沉浸在愛的生活中,忘記了一切,也忘記了藝術。隨著時間的消逝,他逐漸意識到,他對埃琳娜的瘋狂的愛,絲毫沒有豐富他的生活內容,而隻是暴露了他的精神生活的極端空虛。他為了擺脫空虛,於是愈發沉溺於情欲,而不能自拔。正當他對埃琳娜的熱戀達到高峰的時候,埃琳娜突然拋棄了他。
為了遺忘埃琳娜,安德雷亞索性在情場放蕩起來,在輕佻的性愛中尋找刺激。不久,他成為一個名叫瑪麗婭的女子的情人。瑪麗婭外貌酷似埃琳娜,安德雷亞愈是跟瑪麗婭交往,愈是強烈地在自己的心中燃起思念埃琳娜的情焰。瑪麗婭實際上成為他表達對埃琳娜欲念的替身。就在他跟瑪麗婭打得火熱的時候,瑪麗婭覺察了安德雷亞的秘密,憤然離開了他。
安德雷亞在失意中覺悟到,他竭力追逐的性愛和歡樂,全不過是虛無。
《無辜者》
圖裏·赫爾米勒早已成婚,但另有所歡,不喜歡妻子裘麗安娜,雖然她很美貌。他跟許多女人廝混,拚命追求別的什麼。
圖裏明白自己的自私,曾不止一次地請求裘麗安娜原諒他的不忠實的行為,裘麗安娜都寬恕了他。有時,圖裏又為裘麗安娜的美貌所動心,渴求恢複對妻子的愛。他內心時常覺得很矛盾、痛苦。他坦率地對妻子說:我們都過著兩重生活,一重是平和的,由純真的愛情和仁慈的行動造成;另一重是動蕩的,由騷擾不安和絕望的欲念組成。他就是在這種虛偽的兩重生活中掙紮。
圖裏有時又產生自殺的強烈欲望。他覺得自己仿佛在漸漸地死去,在這無益的世界中除了自己的孤獨的幻影以外,他似乎什麼都不能意識到。
最後,他終於決心回到裘麗安娜身邊,像當初那樣熱愛她。就在這時,他突然發現,裘麗安娜在情感的一時衝動下,也已經犯下了對他不忠實的過失。裘麗安娜極為悲傷,她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愛圖裏,但她的不貞已帶來了不可消除的後果——她懷孕了。
圖裏打算原諒裘麗安娜的過失,正像她無數次寬恕了自己的放蕩行為一樣,然而,他無法忍受即將問世的嬰兒。裘麗安娜分娩了,圖裏被不可抑製的憎恨所驅使,扼殺了初生的嬰兒,雖然他知道,孩子是無辜的。
《死的勝利》
喬琪·阿烏利斯帕是一個富家子弟。他跟一個有夫之婦玉坡梨特相好,在一起盡情縱欲。他們都很年輕、漂亮,一般人對於他們之間的愛情都十分豔羨。可是,喬琪卻總感到有什麼東西不能使他滿足。他情欲橫流,但骨子裏非常冷酷、自私、怠惰,對一切都感覺懷疑、厭倦。縱然他和玉坡梨特如膠似漆,但不能說他們彼此是知心人,他們內心裏仍然是很孤獨的。
喬琪以為,變換環境會驅除苦悶,於是,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然而,他走進家門,見到自己的母親,卻好像來到陌生人的家裏做客,產生一種罕有的孤寂的感覺。他陶醉於音樂,但音樂沒有充實他的空虛的心靈,而是給予他以死亡的神秘啟示。他覺著,他無論把腳放在什麼地方,都無法得到平衡,他被無窮的痛苦包圍,但又無法認識這些痛苦。
他是叔父的繼承人,家鄉的一切使他回憶起叔父。他叔父不信上帝,是一個玄學家、隱士,全副身心貫注於反省內心生活,但最終因陷於捉摸不到生活的意義而苦悶,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喬琪時時感到,在他的眼前浮現著叔父的陰影,他無法節製肉欲,但更無法抗拒神秘、恐怖的死亡的召喚。他經常夢見死的場麵,他的腦子裏充斥著關於死的想象,想象玉坡梨特死後的美態,詩人雪萊那奧秘、莊嚴、富於詩意的死亡。
喬琪又回到了玉坡梨特的身邊,愛情的空虛和人生的無意義,使他苦悶到了極點。他仇恨生存的本性的蘇醒,向往從愛到死的飛躍,毀滅一切狂念,進入永恒的、寧靜的沉醉。於是,他和玉坡梨特手牽著手,雙雙跳崖自殺,在死亡中找到了歸宿。
風中蘆葦
《風中蘆葦》是意大利作家黛萊達發表於1913年的長篇小說。
小說主要寫堂·紮姆是撒丁島一個偏僻地區擁有許多土地的莊園主。他一生苦心經營地產,思想保守,恪守撒丁島的舊傳統、舊習俗。妻子亡故以後,他更加嚴格管教他的4個女兒:露絲、哀思苔爾、麗婭、諾愛米,不準她們步出閨房一步,一心要維護家庭的地位和聲譽。
不料,一潭死水似的生活掀起了波瀾。一個晚上,三女兒麗妞突然失蹤了。一位素有教養、出身高貴的閨秀竟然棄家私奔,自然成為轟動當地的新聞。老莊園主氣得暴跳如雷,恨得咬牙切齒,發誓一定要捉住敗壞家庭名聲的麗婭,予以嚴懲。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清晨,在鎮口的一座木橋旁邊,村民們突然發現了一具屍體——堂·紮姆。
接踵而來的打擊使莊園主的家庭籠罩著孤寂、陰森的氣氛。隻有麗婭從意大利半島契維塔維基亞市的來信帶來一絲外界的生氣。麗婭告訴姐妹們,她出走以後,遇上了一個經營牲口的商人,跟他結了婚。不久,麗婭又來信報喜,說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賈欽托。但姐妹們信守父親的遺訓,始終不予置理,表示劃清界限。
時光荏苒,麗婭和她的丈夫不幸相繼去世,賈欽托漸漸長大成人。他給姨母們寫信說,他想回到媽媽的故鄉——撒丁島落戶,並尋找工作。對於賈欽托的請求,大姨露絲疑慮重重,猶豫不決,二姨哀思苔爾表示不反對,四姨諾愛米冷淡。隻有老長工埃菲克斯是最熱情的支持者。
埃菲克斯在堂·紮姆家幹了一輩子長工。他對賈欽托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當年他曾熱烈地愛過麗婭,麗婭正是依靠他的幫助,逃離了這個家庭。在堂·紮姆把私奔的麗婭捉住,往鎮上押送的時候,又是他擔著莫大的風險,殺死了堂·紮姆,讓麗婭逃生。堂·紮姆死後,這個家庭經濟日益拮據,地產一點點拍賣出去,勢利的親戚、鄰居斷絕了往來,全靠埃菲克斯裏裏外外操勞,耕種著最後一塊莊園地,全力支撐這個衰落中的家庭。
賈欽托回到了母親的家鄉,他開朗、灑脫,自由不拘,愛上了一位家境貧寒的姑娘格莉賽達。他熱衷於交際,很快把手頭的錢花光了。他借高利貸,又到賭場去碰運氣,結果債台高築。家庭的生活愈發艱難。大姨露絲憂鬱成疾,離開了人世。
鎮上的人漸漸注意到,鎮長堂·普列社成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家庭的座上客。堂·普列杜是老莊園主的親戚,出身貴族,當意大利北方資產階級革命節節勝利,南方和撒丁島舊的社會關係土崩瓦解的時候,他看準社會的潮流,經營工商業,很快發跡,成為鎮上第一巨富,又當上了鎮長。他覬覦堂·紮姆的地產,也早已對諾愛米的美貌垂涎三尺。他表示願意買下堂·紮姆的最後一塊莊園地,並在經濟上周濟這個家庭,條件是娶諾愛米為妻。孤傲的諾愛米拒絕他的求婚,她已經不由自主地愛上了賈欽托,愛情的烈火在她冰冷了數十年的心裏燃燒著。
賈欽托實在混不下去,不得不去異鄉謀生,一去杳無音訊。哀思苔爾、諾愛米終日閉門不出,在愁風淒雨中勉強度日。她們派埃菲克斯去尋找賈欽托,埃菲克斯在路上遇到一群瞎子、乞丐,結伴而行。他把這群苦命的流浪人引為知己,仿佛覺得這種托缽僧似的生活或許能幫助他超脫世間的煩惱、罪孽。但他逐漸發現,這群瞎子、乞丐為了幾個銅板,竟然也互相欺騙,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拚個你死我活。他失望、悲傷,不得不狼狽返回家鄉。
諾愛米厭惡堂·普列杜,但她心裏明白,她已越來越難於抵抗他的誘逼。現在她隻有一個選擇:永遠埋藏愛情和幸福,為破落的家庭換取名譽和生機。
賈欽托回到家鄉,跟格莉賽達結婚,依舊過著窮日子。埃菲克斯即將成為堂·普列杜的長工,但就在諾愛米跟堂·普列杜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淒然死去。臨死前,他對哀思苔爾說:“我們都是風中蘆葦,我的女主人!我們是蘆葦,命運是風!”
亨利第四
《亨利第四》是意大利劇作家L·皮藍德婁於1922年發表的劇作。
一位現代意大利的青年紳士,狂熱地愛著一位名叫瑪蒂爾達·斯皮娜的美麗姑娘,另外一名青年梯托·貝克萊迪,也在追求瑪蒂爾達。一天,城裏舉行盛大的化裝遊行,青年紳士扮作11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第四,瑪蒂爾達化裝成托斯堪納的伯爵夫人,一起參加遊行。
青年紳士為了接近瑪蒂爾達,在遊行隊伍中和她並騎緩緩而行,貝克萊迪騎馬尾隨在後。行了一程,貝克萊迪悄悄地拔出利劍,猛刺了一下青年紳士騎的那匹駿馬的屁股,駿馬疼痛難忍,長嘯一聲,昂立起來,紳士頓時從馬背上摔下來,頭部受傷,又被馬蹄踐踏,昏迷了過去。
兩個鍾點以後,青年紳士蘇醒過來,又回到別墅的客廳裏。起初,人們以為他的傷勢不很嚴重,沒有去注意他,都興高采烈地觀看各人表演的角色。青年紳士也和大家一樣開玩笑,扮演著亨利第四。突然,他抽出寶劍,發出恐怖的、憤怒的呼喊,恫嚇在場的人們。在這可怕的一刹那,人們發現,他已經精神錯亂,成了瘋人,並以皇帝亨利第四自居。親友們無可奈何,為了讓他鎮靜下來,隻好順水推舟,把他家裏的陳設和周圍的環境布置成皇宮的樣子,還雇來4名青年仆人,裝扮成軍機大臣侍候他。這種失去理智的生活持續了整整12年。
一天,亨利第四忽然清醒過來,恢複了理智。然而,他痛苦地發現,他熱愛的瑪蒂爾達已經被貝克萊迪奪去,而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認定他是真正的瘋子,他已經無法恢複以前的生活了。他在夢一般的幻境中虛度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他的頭發已經灰白,心也已冰冷,“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完了”,他“好像一頭餓狼赴了已散的宴席”。皇宮的輝煌和華麗裝飾著周圍的孤寂,而這孤寂既汙穢,又空虛。因此,他不能不對這給他鑄就“瘋人”麵具的現實感到憎恨和厭惡,他寧願繼續地瘋下去。因為,他感覺到,在瘋狂中他可以隨意調遣他周圍的一切,來應付虛幻的現實。於是,他決定以假亂真,仍然裝瘋扮作亨利第四,“用最清醒的自覺,過著最瘋狂的生活”。
又過了8年。瑪蒂爾達和她的年輕、美麗的女兒弗莉達以及貝克萊迪,來到皇宮看望亨利第四。他們身穿古代的服裝,還隨身帶了一位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化裝成11世紀修道院院長,打算為他治病。醫生設計了一個獨特的治療方案,讓瑪蒂爾達和弗莉達都扮作當年化裝遊行中瑪蒂爾達扮演的伯爵夫人,以使亨利第四重新進入當年精神錯亂時所處的特定環境,精神上再受一次突然的、強烈的震動,從而清醒過來。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他們逐漸明白,亨利第四並沒有失去理智,識破了他裝瘋的秘密;亨利第四也知道了貝克萊迪當初暗算他的陰謀。於是,他撕掉古代皇帝的假麵,當眾揭發了貝克萊迪的詭計。亨利第四在絕望中大聲疾呼:“一切都永遠固定了”,“一切都成了不能改變的曆史”。
20世紀的人都在探索未來的命運,而他卻被迫戴上死人的假麵,生活在古老的曆史裏,生活在“永無盡頭的化裝舞會”裏,充當“不自願的傀儡”。他緊緊地抱住弗莉達,說這就是真正的伯爵夫人,是他鍾愛的人。貝克萊迪向他撲來,亨利第四立即從侍從的劍鞘裏拔出了寶劍,刺死了他的宿敵。
垂危的貝克萊迪被抬下去的時候,連聲喊道:“他不是瘋子!他不是瘋子!”亨利第四悲痛地意識到,現在擺在他麵前的唯一出路,是永遠戴著現實給他鑄就的假麵,裝著瘋人活下去。他招呼扮演軍機大臣的仆人們圍在他的四周,仿佛要他們保護他,然後淒然地說道:
“現在……不可避免地……我們要永遠……永遠在一塊兒了。”
苦難情侶
《苦難情侶》是意大利作家普拉托裏尼發表於1947年的長篇小說。
《苦難情侶》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佛羅倫薩有一條狹窄的街道——科爾諾街,這裏的居民大都是些窮苦的百姓:鐵匠科拉多,鞋匠斯塔德裏尼,清道夫切基,農業工人安東尼奧,廚師克雷西,印刷工人馬裏奧,鐵路工人布魯諾等。這裏也住著富人:煤店老板內西,闊太太西尼奧拉,還有兩個法西斯分子卡爾利諾和奧斯瓦爾多。法西斯分子在當局的默許和內西、闊太太這樣的富人支持下,殘害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要挾正直的人們,實行白色恐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科爾諾街普通居民的反感。1926年,墨索裏尼建立獨裁統治後,法西斯分子更加猖獗。共產黨員、鐵匠科拉多機智地和他們進行鬥爭,一次,他為了挽救同誌們而光榮犧牲了。
科爾諾街有4位年紀不相上下的姑娘,被稱為“庇佑天使”。最年長的阿芙樂拉,被煤店老板內西誘奸後,成了他的情婦。內西是個貪得無厭的商人,和法西斯勾勾搭搭。內西對待阿芙樂拉十分吝嗇,有一次阿芙樂拉款待了自己的小兄弟,內西就毒打了她一頓。阿芙樂拉先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後來發現盡管如此內西也不把她當人看待,阿芙樂拉氣憤不過,索性和老板的兒子小內西好上了。闊太太西尼奧拉為了打擊內西,慫恿和資助這對情人逃走,這時老內西窩藏贓物一案被揭露了,在雙重打擊之下,老內西心髒病發作,突然死去。小內西帶著阿芙樂拉返回科爾諾街,繼其父業做了煤店老板。阿芙樂拉心想她能建立家庭,過上安寧的生活了。然而,她很快就發現,小內西並不愛她,小內西和他老子一樣又貪婪又自私,處處模仿老內西,甚至也和老內西一樣找了個情婦。失望的阿芙樂拉隻好逆來順受,苟且度日。
第2位“庇佑天使”米萊娜的愛情史卻完全不一樣。她對外部世界毫不了解,隻期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做一個賢惠的妻子。她和阿爾弗雷多結婚,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久公公去世,阿爾弗雷多繼承父業成了食品店的老板。
阿爾弗雷多想了許多辦法,甚至讓米萊娜也到店裏工作,一心一意要把商店辦得興旺。可是法西斯不給他安寧,對他進行敲詐,阿爾弗雷多拒絕向他們捐款,遭法西斯歹徒的暗槍,頭受重傷,臥床不起,最後死在療養院裏。米萊娜的“幸福”隨著丈夫的受傷而日漸消失,她隻得出讓商店,奔忙於家庭與醫院之間。在丈夫養傷期間,她和科拉多的學生、印刷工人馬裏奧接近起來。法西斯的暴行,科拉多之死以及馬裏奧對她的關心和幫助,使她漸漸明白,她過去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她和阿爾弗雷多之間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不隻是兩個人之間你親我愛,它要使你更加關心他人,獻身他人。米萊娜和馬裏奧之間逐步建立了這種愛情。為了不給丈夫增加痛苦,米萊娜決定在丈夫傷愈之前不背離他。馬裏奧和米萊娜熱烈地相愛著,等待著。他們的愛情使他們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增添了勇氣。
第3位和第4位“庇佑天使”克拉拉和比安卡都經曆了各自的戀愛史,前者和鐵路工人布魯諾結了婚,後者和年輕鐵匠埃烏傑尼奧結了婚,過著心滿意足的生活。他們都有一個信念,就是不搞政治。但是在生活中要不偏不倚是不行的,不是傾向反法西斯鬥爭就得傾向法西斯。布魯諾參加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紅色救濟基金會,每周交納會費,就是支持反法西斯鬥爭,而埃烏傑尼奧所謂的不關心政治實際上是對法西斯製度的支持。
1926年夏,法西斯已經加強了它的專政。小內西出於私利加入了法西斯黨,也有人堅決抵製,如農業工人安東尼奧。共產黨和進步人士的地下活動和反法西斯鬥爭也開展起來了。在大多數科爾諾街居民的眼裏,法西斯就是殺人凶手卡爾利諾,反法西斯的英雄是鐵匠科拉多,他們在內心譴責卡爾利諾,同情和支持科拉多的事業。
滿天紅
《滿天紅》是意大利作家倍爾托於194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
在一個和平古老的意大利小城,有一個聖安妮區。該區的居民是全城人口中最下層的階級。婦女幾乎全是洗衣婦,略有姿色的就當妓女。男子都是做貨郎或拾垃圾,否則便做小偷。杜裏奧、卡拉和裘麗亞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裏。
杜裏奧是一個17歲的共產黨員,長大想當個技工。他的母親給當兵的洗衣服,他的父親給人補銅罐。卡拉是一個不滿15歲的姑娘。她的父親因偷竊被關進監獄,5年後才能釋放。她母親年輕時當過妓女,後來就做傭人。因為有過當妓女的曆史多次被解雇,她在這個小城裏無法生活,隻好到拿波裏去謀生。裘麗亞是一個私生女,她母親由於生活所迫淪為妓女。裘麗亞8歲時,母親患肺病悲慘地結束了一生。卡拉和裘麗亞是表姐妹,與外祖母一起過著窮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