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1 / 1)

童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快樂的,今人向往的。

九零年,六歲的裴遠,已經開始分擔了生活的擔子。由於年齡小,加上師資力量薄弱,學校老師規定,未滿八歲的孩子不能上小學讀書。本來學校就不大,老師又少,又沒有幼兒園,可憐的小裴遠,隻能拽著牛尾巴,跟著牛滿山坡的跑。

九十年代,整個中國的經濟都不是很發達,更不用說偏遠的西北山區了,在這個山區中,能吃飽飯的家庭,就已經算是日子過的很富裕了。

村裏麵跟裴遠差不多大的孩子,雖然不能上學,但是在家裏有爺爺奶奶的照顧,裴遠他爺爺奶奶去世的早,加上家裏非常的貧窮,所以裴遠就隻能跟著大人去放牛。

裴遠家裏就五六袋小麥,有七八袋子玉米,一大堆土豆,一間五十多平米的毛草房。唯一值錢的就是裴遠放的那頭牛,還是裴遠父親從熟人那裏賒賬賒來的。

聽說那頭牛跟鬼一樣,忽然看的見,忽然無影無蹤,一會兒在這邊山頭,轉眼之間又在那個山頭。村裏的大人們都在努力的解決溫暖,沒有年輕力壯的人去放牛,放牛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子,所以那頭牛也就隻能便宜賒給了裴遠父親,一袋小麥和一袋玉米賒來的。

牛的長相一看就不是善類,比黃牛的身體小了一些,頭也比較小,沒有長角,全身烏黑的毛,頭頂有一撮毛是紅色的,四個蹄子上的毛是白色的,和傳說的基本上是一樣,人家的牛都在乖乖的吃草長膘,裴遠家的牛從早到晚不著麵,就是拽著牛尾巴,裴遠也跟不住的,除了哭,裴遠也隻能拚命的尋找,因為那頭牛也算是家裏最值錢的了,可是六歲的裴遠那能跑得過一頭兩歲的牛犢子。

一個月有二十天的時間是丟牛的,晚上牛趕不回家,裴遠就隻能哭著回家,第二天早上,父親會帶上裴遠,裴遠背上母親早已經準備好的三個雜糧大饅頭,為什麼說是雜糧饅頭了,自家地裏的收成並不多,靠天吃飯的地方,雨水充足,沒有天災的情況下,一年的收成隻夠一家四口半年的口糧,裴遠的父親經常在山裏砍些柴火,山貨、藥材,背到鎮子上換點錢,再去磨房買一些磨房打掃下來的麵,雜七雜八的混在一起的麵回來,貼?家裏的口糧,就連麥麩也都吃了。

裴遠背著他的帆布包,跟著父親又去山裏尋找牛,山坡很大,方圓幾十公裏,有時候找到那頭牛,在山溝裏臥地休息,有時候再山頂吹風,有時候在樹下避雨,有時候找一處陽光明媚的地方懶洋洋的曬太陽,讓人很是生氣,裴遠他父親看起來很平靜,一如既往,把牛趕到牛群中,讓裴遠一個遠房爺爺幫忙照看一點,給村裏其他放牛的老人說聲麻煩,就又走了,不是去地裏拔草打藥,就是去山裏砍柴弄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