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動物是生態係統中重要的成分,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裏,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瀕危動物的重要性,加強了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1972年,聯合國舉行了首次“人類環境大會”,又稱“地球會議”,提出包括保護野生動物在內的環境保護倡議。為紀念斯德哥爾摩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召開20周年,1992年6月3日,聯合國在巴西的“裏約中心”組織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6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及10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在大會上發言,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出席大會並講話。這次大會是繼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之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大會的會徽是一隻巨手托著插著一支鮮嫩樹枝的地球,它向人們昭示“地球在我們手中”。會議通過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裏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行動議程》,154個國家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48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還通過了有關森林保護的非法律性文件《關於森林問題的政府聲明》。
巴西聯合國環發大會之後,各國為履行環保承諾,做出了許多努力。2002年10月,為紀念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0周年,聯合國在南非召開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出席會議並講了話。
世界重要的環保節日
為了加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教育,提高保護的意識,國際上和我國設立了很多的節日。相關的機構和組織在節日這一天舉行活動,向社會大眾散發宣傳資料。
3月1日 國際海豹日
由於濫捕亂獵和海水汙染,現在海豹的種群數量在急劇下降。為了保護海豹這種珍稀動物,拯救海豹基金會在1983年決定每年的3月1日為國際海豹日。
1992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南非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1983年設立的國際海豹日,旨在喚起人們對海豹和海洋的關注2月2日 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係統,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為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並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每年確定了不同的主題。
1997年:濕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a Source of Life)1998年:濕地之水,水之濕地(Water for Wetlands,Wetlands for Water)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2000年:珍惜我們共同的國際重要濕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2001年:濕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Water,Life,and Culture)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No Wetlands No Water)2004年:從高山到海洋,濕地在為人類服務(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 Wetlands at Work for Us)2005年: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2006年:濕地與減貧(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2007年:濕地與魚類(Wetlands and Fisheries)2008年: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Healthy Wetland,Healthy People)2009年:從上遊到下遊,濕地連著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Wetlands connect us all )2010年: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Wetlands,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保護母親河行動,是共青團組織青年以保護哺育中華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及其他主要江河為主題,在“母親河”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大力開展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推動國家生態工程建設,為母親河更好地造福於中華民族和實現全球性生態平衡做貢獻的一項重要工作。
3月12日 中國植樹節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節日,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世界濕地日以保護養育我們的河流為主題的保護母親河日
3月12日,全國人民響應號召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
“世界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這個紀念日始於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裏弗島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並得到一致通過的。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1972年3月21日為首次“世界森林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4月1日~30日 全國愛鳥周
愛護鳥類有利於維護生態平衡。“愛鳥周”源於1981年,最初為保護遷徙於中日兩國間的候鳥而設立。
1992年國務院批準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將“愛鳥周”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在此期間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召開愛鳥周廣播大會,舉行愛鳥周學術報告會,懸掛人工鳥巢,發放和張貼愛鳥宣傳畫等。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同,各地選定的愛鳥周時間也不盡相同。2011年是我國實施愛鳥周活動的30周年,這是我國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愛護野生動物的活動。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美國數十萬群眾參與了“地球日”這個重要的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作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世界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呼籲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肯定。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後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曆年主題
1974 Only one Earth 隻有一個地球
1975 Human Settlements 人類居住
1976 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Degradation; Firewood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1978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沒有破壞的發展1979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Development WithoutDestruction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1980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Without Destruction 新的十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1981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的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汙染
1982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Concerns)
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十周年——提高環境意識1983 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Energy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 Desertification沙漠化
1985 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青年、人口、環境1986 A Tree for Peace 環境與和平
1987 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環境與居住1988 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Last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警惕全球變暖1990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兒童與環境1991 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