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應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之邀,我為《青鳥文叢》撰寫了序言。八年過去了,科普工作在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獲得了更為全麵的發展。就在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加入了“重視科普工作和科普精神建設”,對科普工作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非常高興地看到該社又一套優秀的科普叢書《中國野生動物生態保護—國家動物博物館精品研究》即將付梓,我想再度為之寫上幾句。
毫無疑問,野生動物的生態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報告中指出,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今天,“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眾所周知,這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甚至基本的生存息息相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滿足溫飽之後,人們更渴望獲得健康的身體、愉悅的精神,希望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環境。當前國內的自然環境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若應對無力,我們恐怕無法麵對子孫後代。重新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是當下緊迫的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恢宏的工程。這樣的工程必須有宏偉的頂層設計,沒有圖紙、沒有設計和規劃就不可能實現和完成這一建設任務,而設計來自於理念,沒有正確理念和理論作指導,就像一座大廈沒有地基一樣,是完全不可能建立起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就是要對自然足夠尊重,對自然充分了解,並決心去愛護她、保護她,並最終實現人類及其社會的健康永續發展。
高度統一和認可思想理念之後,我們需要有行動力,產生這樣的力量就需要我們去認識它、理解它、掌握它。自然界無比繁雜,從微觀的基因世界,到宏觀的生態係統,人類所建立的科學體係,以及人文和藝術世界的靈感,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變幻無窮的自然界。我們渴望了解自身,渴望認識周遭的物質世界,這才逐漸產生了自然科學;當初在不夠了解自然、認識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產生對自然的膜拜、樸素的哲學和宗教,乃至巫術和迷信。即使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人類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鑽進分子、原子和誇克的世界,但人類所了解的自然仍隻是九牛一毛。科學研究的深入、技術方法的發展,會使我們對自然界有更寬廣、更深入的理解。唯有了解,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尊重。尊重與理解並存,才能更好地去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對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廣大的工作者不僅要在科技上創新,還要在製度上創新;不僅需要研究自然、掌握其中的運行規律,並應用到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去,還應當把自己的成果告知給渴望了解這些知識的公眾。隻有公眾普遍了解和認識到自然的可貴和美麗,才會自覺自願地去關愛她、保護她,而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有責任、有義務把自然界的方方麵麵,通過他們的文字、圖片、演說等形式展示給廣大的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上的理念宣傳、思想傳播、知識普及正是需要眾多的與之相關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實現。生物學家、環境學家、生態學家、博物學家都有必要參與到科學傳播中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思想培植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多次呼籲,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工作對於國家現代化和民族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麵向公眾的科普工作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曆程,而中國的科普活動甚至有一百多年的曆史,近些年來更是把科普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關鍵措施。今天,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在這條道路上要不斷探索和創新,要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和意義,讓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這項偉大的工程,要實現這些目標,同樣需要科學普及、科學傳播。
此外,我們還經常提及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這不是空洞的,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源泉、精神支柱,它們的載體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曆史、科學人物。專家學者以及他們的前輩、同行、同事、學生,隻有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熟悉的方法以及科研的故事講述給公眾的時候,思想和精神才能得以傳播和延續。科學普及、科學傳播需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發揮自身學科優勢、職業優勢,特別是與生態文明有關的學科專家應該多承擔社會責任,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多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