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水進行“分管道供應”——石寧,遼寧省沈陽市個體勞動者
在黨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下,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首要位置,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普遍麵臨著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如何從源頭上節約水資源就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議對現有的居民用水進行“分管道供應”。
現在的居民用水都是采取單管道供應方式、無論是飲用水還是便廁用水都是自來水供應,這給本就緊缺的水資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其實便厠用水本不需要使用自來水,可以對便廁用水單獨設一條供水管道,把平時收集的雨水、洗臉水或是其他比較幹淨的生活用水經過一定的消毒、過濾處理,供便廁專用。建議對飲用水和便廁用水分設管道供水。
關於水資源的——譙鵬,四川省成都市市民
絕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公司在施工時以打降水井為名私下開采地下水用於房屋建設,浪費非常嚴重。希望政府在這方麵加大管理力度,嚴查重處隨意開采地下水的單位或個人,並作好保護水資源的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大家都來保護水資源,並敢於檢舉揭發浪費水資源的單位或個人。
許多城市為發展經濟,在河流兩岸(特別是南方城市的河流兩岸)大搞餐飲業,其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河裏,嚴重汙染水資源。建議政府在這方麵能出台比較好的政策,切實有效地保護好水資源,使下遊的人民能喝上安全衛生的水。
建設節約型社會應堅持倡導、製度、技術三管齊下——劉嗣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要倡導、製度、技術三位一體,三管齊下。
所謂倡導,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正確的觀念,即資源是短缺的,其中有許多是不可再生的,用一點就會少一點,即便你有錢、用得起,也不應無遏製地多用,因為你用得多,別人就會用得少。
所謂製度,就是要有可操作的、切實可行的規則,對超額使用資源的行為進行硬約束,使其付出高額代價,特別是對浪費資源的要給予懲罰。可製定不同城市的人均用電、用水、用氣、用油、住房等等資源占有標準,對超過這一標準的,采取級差的辦法加稅。對使用過多、躍入高用量區間的,征收更高比例稅賦。
所謂技術,就是要研究、開發節約資源的新材料、新配方、新工藝、新產品,為消費者創造節約資源的條件,提供節約資源辦法,從而使人們節約資源的願望有實現途徑。比如可以研究和開發將全自動洗衣機的洗滌用水再用於衝洗廁所的新流程、新工藝、新辦法等等。
總之,要真正建立起節約型社會,就要從倡導觀念、建立製度、開發技術等三方麵同時下功夫。在以製度為根本的前提下,將技術作為動力,用倡導來推動節約型社會的建立。
整合風能資源,緩解“長三角”地區能源緊張局麵——顧為東,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麵臨的資源和環境瓶頸製約越來越突出。
通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理論研究,我認為,風能是目前最有開發利用前景和技術最為成熟的一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的開發利用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協調發展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利用江蘇東台海域淤長型輻射沙洲的特有優勢,構建“中國綠色能源之都”,發展以6000萬~12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相當於3~6個三峽電站裝機容量)的風電場為核心的大風電產業,充分發揮江蘇沿海風能資源豐富、高科技製造業水平高以及港口等基礎設施完善等諸多比較優勢,在“長三角”地區用電負荷中心構建新能源利用高地,將能大大緩解“長三角”乃至華東地區的電力與能源緊張局麵。
建議“十一五”規劃中對風電場項目給予重視和支持,為“長三角”地區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能源緊張局麵的緩解鋪平道路。
解除垃圾包圍城市的隱患——陳慶雲,貴州化肥廠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給城市行政規範管理帶來了方便,使人們享受著政府為老百姓辦的實事,也享受著高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使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了全麵提高。
但由於城市人口相對集中,加上農村大量富餘人員湧人城市,使城市人口驟增,人們所產生的垃圾、汙水,給環保處理帶來了難題,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和生存,也製約城市化的發展。
目前的垃圾處理多采用填埋、焚燒方式,無法滿足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城市麵臨著被垃圾包圍的危險。為了城鎮化能可持續發展,母親河能變清,城市垃圾、汙水處理必須走“活性生態調控”的道路,特做以下建議。
在城市周邊建立大型沼氣池廠,把沼氣用管道輸送供應本地居民及管道煤氣到不了的地區以彌補煤氣不足。形成各種生態型農業(沼氣-蔬菜業,沼氣-花卉業,沼氣-養殖業,沼氣種植業)。
城市公共廁所必須改造,糞水不準排入下水道、河道。
城市市區和周邊屠宰場,必須建沼氣池,處理屠宰場的汙物、汙水。不具備建設沼氣池條件的,必須把汙物、汙水收集存放,供沼氣廠使用。
汙水處理後沉澱的有機汙泥、垃圾分類後的有機物,經腐熟處理後,除部分生產有機複合肥和微生物肥以外,其餘的返還沙漠化、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以及產糧區。本著哪裏來、哪裏去的原則,達到生態、物質平衡,使自然界能自身淨化、自身調節、自然循環。
新上房地產項目必須增加沉澱池,做簡單的汙水處理。
垃圾、汙水通過“活性生態調控”處理、沼氣的大量應用,隔斷了有害菌的傳播途徑,生態進人了良性循環,人們生存安全得到了確保,城鎮化才能可持續發展。
關於節能與環境保護——馬力波,中原工學院
建議用軟件技術、智能技術、超導技術對電子設備和電氣設備開展節能技術研究,同時研究電磁輻射對人的影響,並從法律上保證電子電氣產品環保節能。從現在的技術條件看,這是可以實現的目標。例如,目前美國的集成電路芯片做得越來越小,工作頻率越來越高,但是卻帶來了芯片的發熱和性能不穩定等一係列問題。通過降低工作電壓,減小了芯片的發熱程度,但是性能變得不穩定。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采用軟件技術和智能技術使芯片的工作性能達到穩定。這樣一來,芯片的耗電量大大降低而性能又得到了提高,達到了環保節能的目的。因此,軟件技術、智能技術和超導技術對於電器產品的節能開發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建議國家從資金上對科研人員研究節能新技術給予優先支持。在國家製定“十一五”規劃綱要時,應考慮確定新的能源政策,在電子電氣新產品的開發研究中優先對節能產品給予支持。這不僅可以達到節能環保要求,而且可以加快我國的電子電氣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加快煤礦城市采煤沉陷區治理——王海峰,陝西省銅川市委辦公室
目前,我國有許多因煤而建的礦業城市,由於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采,形成了大麵積的地下采空區域,導致地表沉陷,給大批房屋、工礦企業、基礎設施、耕地等帶來了嚴重破壞,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直接影響著這些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建議國家按照“誰破壞、誰恢複”的原則,加強采煤沉陷區治理。一要盡快搬遷居住在沉陷區的居民和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二要加強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杜絕邊治理邊破壞現象,不能再產生新的沉陷區;三是按照東北地區采煤沉陷區治理的辦法,中央財政對中部和西部地區采煤沉陷治理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四是研究建立礦區生態環境恢複補償機製,明確企業和政府的治理責任,將沉陷區治理納人煤炭生產成本,以解決治理資金的來源問題,逐步使礦區環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