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未來,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物都有其未來,凡事都有其終始。知道了應該先作什麼,後作什麼,那就接近於大學的宗旨了。
___《禮記·大學》
成熟不是心變老,而是眼淚在眼睛裏打轉,我們都還能保持微笑;總有一次流淚,讓我們瞬間長大。
記得16年六月份,剛剛高考完,我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時候渾渾噩噩的,不知道東南西北,在家裏等待高考成績單出來,記得那一天熬通宵等待成績出來,成績出來的那一刻,人簡直就要發瘋了。可能有人想要問一聲:為什麼?可能當時家人都不理解那種心情,想要上學,可家裏人不支持,因為在家裏人的思想觀念中,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我也老大不小了,該成家立業了,什麼學校?什麼學習?那都是個屁,沒有讓他們早日抱上孫子重要。
可是,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學習與南上北下打工,哪一個重要?現在這個社會裏,有知識,有一個好的文化傳承是多麼重要。在我的家人眼裏,我隻能一個傳宗接代的機器,而不能是一個有腦子、有知識、有主見、有自主權的一個活生生、有血肉的人。我的父母就因為上學與打工這件事情,和我不止一次的冷戰,逼迫我放棄學習。我曾不止一次的與他們解釋,學習會怎麼樣,打工會怎麼樣。他們總是很不屑的看著我。
我現在終於知道有沒有一個好父母、好老師,是一個多麼重要,一個好的引路人是多麼重要了。自己一個人走在一個孤寂縹緲、一眼望不到頭的路上,是多麼的孤寂。看到一絲亮光,伸手努力抓住,換來的卻是一次次失望。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從而得到卻是孤獨寂寞。一落千丈的滋味我已經嚐過無數次了,在深夜裏深深地掙紮。
當我提起筆,準備寫日記時,下不了筆,不知道寫些什麼?_?。當回首往事時,過往的一幕幕便浮現在我的眼前,使我沉浸在以往的不堪和美好的回憶中,不能自撥。從小因為身體原因,和國家政策問題,我一直都很少接觸外人,再加上生病,天天往醫院跑,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自己一個人能夠一發呆就能發呆一天。再加上周圍的同齡人很少,父母長輩擔心我的病情等原因,很少和我交流,這或許就養成了我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性格吧。
自古善終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永遠不要奢望別人能夠幫你什麼?給你什麼?而是要想你能給別人什麼,能幫別人什麼?不是一味索求,更不是竭澤而漁。有得必有失。
安靜的心靈是最高的品質,它是沒有界線的,完整的、純潔的。它就是全神貫注、覺察力、愛和最高的智慧。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