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代希伯來文學與《希伯來聖經》(1 / 3)

希伯來文學是世界文學中一個十分獨特而有趣的文化現象。希伯來文學,指各個曆史時期用希伯來語創作的文學。而如何在中國從事希伯來文學研究,換句話說,如何從事具有中國特色的希伯來文學研究,則是我涉獵這個領域十幾年來一直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

“鳥瞰”篇中的文章意在向大家勾勒出古今希伯來文學的發展脈絡及其獨特的女性文學傳統,並呈現我本人對中國語境下希伯來文學的界定與學科建設的思考。

希伯來文學指用希伯來語創作的文學作品。古代希伯來文學是人類社會出現最早的文學之一,約發韌於公元前11世紀。與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學一樣,最初以口頭形式相傳,後逐漸用文字加以記載。古代希伯來文學保存下來的最早文學樣式為詩歌,約在公元前9世紀便有了書麵文字記載。古代希伯來文學主要反映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民族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和宗教信仰,並在發展進程中相繼受到非利士文化、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主要文學成就有《希伯來聖經》、《次經》、《偽經》和《死海古卷》等。《次經》、《偽經》和《死海古卷》均為希伯來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成書年代晚於《希伯來聖經》,乃《希伯來聖經》文學的補充和發展,在反映公元前後猶太民族曆史、生活、思想、宗教和傳統的同時,還反映了希臘文化對猶太民族的巨大影響。

《希伯來聖經》,堪稱古代希伯來文學中的最高成就,由24卷書組成,經過長時間編纂結集而成,作者迄今不可考。《希伯來聖經》主要用古希伯來語寫成,並夾雜有少量阿拉米語,乃猶太教經典,後來被基督教接受,成為基督教《聖經》(《新舊約全書》)的前半部分,在基督教傳統中被稱為《舊約》,以別於公元1世紀後基督教時代所產生的《新約》。

“希伯來聖經”的希伯來文說法為“塔納赫”(Tanakh),即《希伯來聖經》三部分內容《托拉》(Torah)、《奈維姆》(Nevi’im)、《凱圖維姆》(Ketuvim)的縮寫。

“把手指放在傷口上”:閱讀希伯來文學與文化古代希伯來文學與《希伯來聖經》《托拉》指《摩西五經》。按照希伯來傳統,《托拉》是上帝通過摩西向猶太人宣布的律法,所以又稱之為《摩西律法書》或《摩西五經》,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律法書》在《希伯來聖經》中成書最早,其正典約完成於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伯來聖經》中最具有權威性。《創世記》記述了上帝創造世界、上帝創造人類的傳說,記述了古代希伯來民族的起源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約瑟等希伯來先人的故事,並且記述了上帝與希伯來先祖立約,以及上帝與以色列人的特殊關係。《出埃及記》記述了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到法老迫害、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摩西在西奈山接受十誡、摩西傳十誡、律法以及各類禮儀條例的規定。《利未記》乃各種宗教條例彙集。《民數記》記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曠野的經曆。《申命記》記述以色列人到達摩押後,摩西在約旦河東岸向以色列人發表的三次講話。

《奈維姆》,即《先知書》,約成書於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200年。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姆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包括《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穀書》、《西番亞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先知書》主要記述摩西死後,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士師時期、列王時期的曆史,以及王國分裂和滅亡後先知們的活動記錄。其中《約書亞記》、《士師記》、《撒姆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亦被稱作《前先知書》,或《曆史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亦被稱作《後先知書》。

《凱圖維姆》,即《文集》(或稱《聖著》),指約公元前400年到約公元90年之間書寫並編入《希伯來聖經》中的文稿,包括《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曆代誌》(上、下)。

《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由“七十子”翻譯成希臘文時,把12小先知書分為12卷,《列王記》等書的上下卷也各分為兩卷,因此整部正經被分成39卷。《七十子譯本》為早期基督徒所使用,基督教《舊約聖經》因而也沿襲了這一傳統,分為39卷。在排列順序上,《希伯來聖經》與基督教《舊約聖經》也不盡相同。天主教《聖經》除包括新教的39卷書外。還收入稱為“第二正典書卷”的一些篇目,即新教稱之為“次經”的書卷,包括《多必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巴錄書與耶利米書信》、《以斯帖記補編》、《但以理書附錄》,即《蘇撒拿傳》、《三童歌》、《彼勒與大龍》,此外還有《馬喀比傳上卷》和《馬喀比傳下卷》。東正教的《聖經》亦與此相同。

《希伯來聖經》和《舊約聖經》不僅成為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的宗教經典,而且是人類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不僅是狹義的猶太文明、文化與文學的源頭,而且也是廣義上的西方文明、文化與文學的源頭之一。

國內東方文學教學體係通常從文學體裁上把聖經文學大致可以劃分為神話、曆史敘事、英雄傳說、詩歌、小說、戲劇等。

一、神話

神話主要見於《聖經·創世記》前11章,包括上帝創造天地、上帝創造人類、大洪水神話等。上帝創造世界與人類的大致過程是: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水天混沌,暗淡迷蒙。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第二日,上帝在諸水之間創造了空氣,稱空氣為天。第三日,上帝讓天下的水聚在一起,露出旱地。稱旱地為地,稱水聚處為海,並讓大地長出青草、菜蔬和果木。第四日,上帝創造太陽、月亮和眾星,各司其職,確定歲月節令。第五日,上帝創造了大魚、各種水中遊物和鳥雀,令其或在水中遊弋,或在天空中飛翔。第六日,上帝創造了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並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讓其掌管所有生靈。第七日,天地萬物都已經造齊,上帝歇工,稱第七日為安息日。

正如馬克思的經典論斷:“神話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揭示出天地萬物的起源,表現出古代希伯來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理解與解釋。眾所周知,希伯來創世神話與蘇美爾巴比倫的一首長詩《埃努瑪·埃利什》中描寫的創世神話非常相似,但是在巴比倫神話中,創世過程由主神和其他的神共同完成。而在希伯來創世神話裏,人們看到的是,隻有上帝一個主神完成了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創世過程,上帝成為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主管天與地、光明與黑暗、空氣、海洋、陸地、日月、星辰、萬物、歲月時令等,進而奠定了古代希伯來人信仰中的一神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