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壓基本常識(1 / 1)

血壓指血管內的血液對於單位麵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即壓強。心室收縮,血液從心室流入動脈,此時血液對動脈的壓力最高,稱為收縮壓。心室舒張,動脈血管彈性回縮,血液仍慢慢繼續向前流動,但血壓下降,此時的壓力稱為舒張壓。

正常血壓的標準

計算血壓的單位一般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他們之間換算時可以用毫米汞柱乘以4再除以30,就得到血壓的千帕值,反之也可以。正常的血壓範圍是收縮壓在12.0~18.7kPa(90~140mmHg)之間,舒張壓在8.0~12.0kPa(60~90mmHg)之間,高於這個範圍就可能是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低於這個範圍就是低血壓。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應控製的範圍

年輕的、輕度的患者以血壓控製在18/11kPa(135/85mmHg)以下,老年患者應控製在18.6/12kPa(140/90mmHg);單純收縮壓升高者也應將收縮壓控製在18.6kPa(140mmHg)以下。

如何測量血壓

每天清晨醒來時便測血壓

此時的血壓水平反映了所服降壓藥物的藥效能否持續到次日清晨。如果早晨血壓極高,則應測24小時內的動態血壓,以便了解睡眠時的血壓狀況。如果血壓在夜間睡眠時和白天的水平大體相同,則應當在睡前加服降壓藥;如果夜間睡眠時的血壓低而清晨卻突然升高,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在醒來時甚至清晨3~5點時提前服用降壓藥。

測服降壓藥後2~6小時的血壓

因為短效製劑一般在服藥後2小時即達到最大程度的降壓效果,中效及長效製劑降壓作用高峰分別在服藥後2~4小時、3~6小時出現,這一時段測量血壓基本反映了藥物的最大降壓效果。

通過正確掌握自測血壓的時間,患者可以比較客觀地了解用藥後的效果,從而也有助於醫生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以及采用更為適當的治療或用藥方法來幫助患者更好地控製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