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世第一(1 / 3)

吳氏先人自明朝洪武十七年遷入登州隸籍,數百年來,薪火相傳,繁衍生息,代有才人,漸為登州望族。吳佩孚於清朝末期,蒿目時艱,以秀才之身投入沙場軍界,漸由士卒躋身將帥,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曆史進程的著名人物。

◎1874年4月22日(清同治十三年甲戊三月初七),吳佩孚誕生於山東蓬萊縣城區縣學後街安香雜貨店中。據傳,吳出生的前一夜,其父吳若天夢見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來到吳家,具有國家民族觀念的吳若天,心有所悟,便給嬰兒取戚氏號佩玉的“佩”字為名,“玉”字為字,吳佩孚字子玉。

◎吳佩孚曾多次談及吳氏先源。1931年6月5日,他在四川廣安縣吳氏宗祠歡迎會講演時說:“吾宗為吳太伯之後,始祖出自江蘇延陵郡。……按,吳氏原泰伯之後,泰伯乃太王之子。太王有三子:長即泰伯,次仲雍,次王季。三子各傳支派,惟王季之子為文王,名姬昌。生而靈異,天資卓邁,駕乎諸兄弟上。因太王愛其姬昌,欲令其繼承基業。既欲文王承統,必先傳之王季,而季又非長子。太王雖有此意,而未出諸口。時泰伯、仲雍,均仰體意旨。不僅太王愛其孫,即泰伯、仲雍之愛侄,較自愛其子猶切。及太王患病,泰伯仲雍借采藥至吳國。及入吳籍,斷發文身。及太王去世,國人無能為繼者,長子次子久已去國。國人公議,推王季為君。泰伯、仲雍,聞父死喪回國。治喪畢,王季不肯擅君位,送印綬與泰伯,泰伯不肯受。二送仍不受,三送終卻之。故《論語》曰:泰伯其可為至德。”

◎《登州吳氏族譜(八修)》編撰於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共8卷14分冊,詳盡記錄了登州吳氏上自明朝洪武十七年下迄民國十二年,計五百餘年的家族曆史。卷一《吳氏先源》載:“吾吳氏者,直隸揚州府泰州人也,始祖辛二公於我國定鼎三年,庚戌,蒙左丞相張選充天策衛小旗,從征沙漠師旋。越二年,壬子,調定遠衛,乙卯,調龍驤衛,皆以小旗役也。嗣後征進雲南等洞,又征烏撒東川莾部,壬戌,又聽調於廬州及十有六年。癸亥,仗國威靈,征進有功,緣是擢升總旗。越一年,調於登州遂家,是為吾吳氏世脈之始。”此序係登州吳氏第六世、明代進士、監察禦史吳昶所撰。

◎登州吳氏代有才人,聲名最著者:明朝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賜進士出身吳昶(六世),明朝嘉靖丁未科(公元1547年)賜進士及第吳國相(七世),明朝隆慶辛未科(公元1571年)賜進士出身吳之美(七世)。《蓬萊縣誌》人物誌載:“吳禦史名昶,蓬萊人。明嘉靖甲辰進士,授河南推官,多所平反,擢禦史,執法不避權貴,巡屯山西,薦賢斥墨,風紀肅然,軍屯以清,以母老掛冠終養,前後十三征不起,朝野重之。著有《石洞主人稿》。子,之美進士,任禮科給事中,蹇諤有父風。祭祀忠孝祠、鄉賢祠。”吳國相官授南京戶部主事,亦有盛名。吳脈鬯即著《易象圖說》的吳灌先,為吳之美曾孫。《蓬萊縣誌》人物誌孝義篇說他“幼孤家貧,事母篤孝,凡事秉命,敦勵義行博學工文。崇禎丙子副貢,甲申南航,授參軍,尋題武材推官,以親老不就,旋裏,放情詩酒,經史糜不殫究,尤精於理數。時謂其氣節文章,得之家傳。郡邑名士,多負笈受業焉。著有《四書拈笑》、《易經圖說》,與修府誌,祀忠孝祠。”明崇禎庚午舉人吳纘姬,在《蓬萊縣誌》中也有記載:“倜儻有奇才,能文章,猶精臨池。辛未冬,知郡將有變,攜家南下,寓泰州。庚辰公車下第,遂隱居不仕。著述自娛,世服卓識焉。”到清一朝,吳氏清公一支,又有吳道生(榜名吳鉞),考中道光己醜科(公元1829年)武進士欽點頭名狀元,授花翎侍衛山西北樓營參將。登州吳氏一族的傑出人物之盛,由此概見。

◎清乾隆進士、蓬萊人寧雲鵬曾為《登州吳氏族譜》撰序,其中說:“吾邑僻在海澨,層巒疊嶂,盤踞西南,而其北則溟渤之所宅也。蕩雲沃日,藏寶懷珍,故其間氣所鍾,不乏簪纓巨閥崛起於其間,求其科名甲第,繼繼相承,綿瓜瓞於無窮,紹箕裘於弗墜,唯吳氏為尤著。”登州吳氏“自始祖辛二公,以征進功,於前明洪武間調登遂隸籍,厥後由甲乙榜及明經辟舉,登仕途者難更仆數。若晉庵公之曆官侍禦,濟軒公之出守名封,尤其彰彰者。而灌先先生《易象圖說》一書,更獨闡義文之秘,廁周劭之席,卓然為理學宗。嗚呼,可謂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