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骨傷科發展史與醫學模式
骨傷科,又稱創傷骨科(traumatology & orthopedics),是研究防治人體皮肉筋骨損傷及疾患的一門科學。創傷(traumatology)是指受到外界各種損傷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髒腑等組織結構的破壞及其所帶來的局部和全身的反應,古屬“瘍醫”、“金鏃”範疇,又稱“傷科”等。骨科(orthopedics)原意是指矯正骨骼係統創傷和疾病引起的畸形,又稱矯形外科學,古稱“折瘍”、“踠跌”,又稱“接骨”、“正體”、“正骨”等。骨傷科涵蓋“正骨”、“傷科”領域,骨傷科的發展與醫學模式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自然哲學模式時期
這是一段人類從遊牧穴居至農牧定居的時代,亦即從史前期到16世紀末的漫長曆史過程。人們從不自覺地對待周圍事物到逐漸形成了某種理性認識,用自然現象的哲理來解釋損傷與疾患,如儒家天人合一觀念,認為天與人都是一個宇宙,隻有大小之分。由於天圓地方,因此人的頭圓腳方;天上有日月星辰與風雨雷電,所以人有五官與七情六欲;地上有九州,所以人有九竅;圓周分為360°,人有360根骨骼;中國有12條河川,人體分為12條經脈;1年有365天,故周身有365穴,《神農本草經》介紹365種中藥,《內經》描述人體365條經脈等:說明自然界曆象、數字對中國醫學的影響。道家的陰陽五行對醫學影響甚於儒家。陰陽可以解釋一切事物,陰陽和諧使萬物井然有序。陰陽不調和就會引起疾病與死亡。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體由五行構成,肺、肝、腎、心、脾與之對應。由於道學的陰陽五行觀念對中國醫學影響極深,有人將中國醫學推源為伏羲所創,傳說伏羲推衍八卦,使陰陽五行思想更深邃。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醫學也認為,宇宙有許多法則,這些法則也可以用於人體。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0~前489年)認為,數字是支配宇宙的原則,例如星辰依一定的距離在天空運行,如同音鍵上的音調一樣諧調。人體也受這種音樂數學關係的支配,當人與宇宙無法諧調時,就會生病。安比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500~前430年)是畢達哥拉斯的學生,深受其數學理論影響。他認為世界由四種元素即火、土、水與空氣所構成,四種元素分別有熱、冷、濕與幹的性質。在人體內,這些元素變為四種基本的液體。血是熱的,黏液是冷的,黑膽汁是濕的,而黃膽汁是幹的。當四種體液不平衡時就會引發疾病,這種體液理論,西方醫學沿用了2000年。陰陽五行學說與四種體液理論均屬自然哲學模式,使醫學在一定程度上由技藝而上升到理論。這一時期中、西醫的基礎理論是共通的。
(一)中醫骨傷科的發展概況
1.舊石器晚期(約1.8萬年前)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骨針、骨錐和其他骨製尖狀器具。《山海經?東山經》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解“箴石”:“可以為砭針治癰腫者。”
2.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已有石鐮,又稱為砭鐮。《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載:“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拔見病之應,因五髒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髒。”這說明新石器時代外科手術器械砭鐮已產生,並出現外傷科名醫俞跗(公元前2700年)。
3.周代(公元前1066~前476年)醫學形成並開始分科。《周禮?天官》記載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瘍醫即外傷科醫師,其職責是:“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剮殺之齊”,漢代鄭玄注釋:“祝,當如注,謂附著藥;剮,刮去膿血;殺,謂以藥食其惡肉。”這些外治法,為後世骨傷科醫生所沿用。陰陽五行學說源於西周年代。
4.戰國、秦漢(公元前476年~公元220年)骨傷科基礎理論形成。《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較全麵、係統地闡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因、病機、診斷等基礎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體係,《內經》對人體骨脈、筋肉及氣血的生理功能都有精辟的論述。如“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營氣者,泌其津液,注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內經》闡發的肝主筋,腎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氣傷痛,形傷腫等基礎理論,一直指導著骨傷科的臨床實踐。《內經》所歸納的人體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基本上遵循自然哲學的模式。